贪功小人转变为英雄,为明朝延续百年生机

明朝自洪武兴起以来,经历了一百多年的辉煌时期,然而,在盛世之下,也隐藏着一些贪功小人的阴谋与欺骗。这些人冷血无情、目光短浅,只为了一己私利而不顾朝廷和民众的福祉。然而,当这些贪功小人转变为英雄时,他们发现自己可以为明朝带来更多的生机与繁荣。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这些转变如何为明朝延续百年生机注入了新的力量。

贪功小人转变为英雄,为明朝延续百年生机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金陵物

提起罗通,人们最先想起的往往是《罗通扫北》中那位武艺高强的星二代,这位少年英雄勇冠三军,威风八面,在和西凉老将王不超大战一百多回合后,二人同归于尽,给读者留下无数感慨。

而在历史现实中,也有一位明朝名将姓罗名通。他不像唐朝罗通那样是星二代,更没有万夫不当之勇。但在大明王朝最艰险的时刻抵挡外寇、他拯救国家,为大明保命续航,是一个人人敬佩的英雄。

一、罗通其人

罗通,江西吉水人,家庭背景不详,他出生于洪武年间,永乐十年中进士,随即被授予御史之职,正式进入官途。

史书上对罗通入仕之前的描述甚少,给后人留下很大缺憾,但从罗通后来的履历来看,少年罗通一个有能力、有想法的将吏之才。

初入官途,罗通即弹劾四川都指挥使郭赟和清军御史汪琳中相互勾结,二人随即被捕。

罗通本来想再接再厉,趁着三大殿火灾的机会上书陈说弊政,结果反而因言获罪,被贬到交趾,任清化知州。

公元1425年,越南首领黎利对抗明朝,明宣宗派遣成山伯王通前去镇压,结果王通首战大败,死伤三万余将士。

战败的王通大受打击,暗中联络黎利,许诺给他封号,并擅自做主将清化以南之地尽数割让。

王通的做法无异于叛国,好在镇守清化的罗通誓死不从,他死守城池,“乘间破贼,杀伤甚众”;面对叛将的说降,罗通“登陴大骂”,毫不松懈。

正是在罗通“与就缚,曷若尽忠死”的思想下,大明将士齐心协力,清化固若金汤,黎利只好引兵退走,清化保卫战以罗通的胜利而告终。

最终,虽然黎利的起义取得了胜利,大明承认了越南的独立。但罗通不仅通过强硬的军事手段展示了大明的铮铮铁骨,还在清化保卫战中积蓄力量,为日后的居庸关保卫战获取很多守城经验。

此战过后,罗通受到宣宗嘉奖,在军中担任要职,直到公元1449年的土木堡之变,罗通迎来了让他青史留名的一战——居庸关保卫战。

二、居庸关保卫战

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大明举国震惊,接下来就是于谦主持的轰轰烈烈的北京保卫战。

而在京城的北方,有一座关乎整个大明安危的关隘同样遭受兵燹之祸,同样岌岌可危,这就是居庸关。

居庸关建于秦始皇时期。相传秦始皇曾派遣囚犯和强制征调来的老百姓筑造此关,“徙居庸徒”,因此名叫居庸关。

居庸关有南北两个关口,中间是长近20公里、宽只数米的狭长沟谷,沟谷一边是悬崖,一边是岩壁,地势极为险峻。

居庸关位于北京城西北50多公里处,属于太行山脉,此处山岭雄俊,地势险要,与紫荆关、倒马关合称“内三关”。

同时与八达岭长城共同构成北京的北方屏障,号称“京师铁闸”,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1449年8月,明英宗被俘;9月,代宗继位,在于谦举荐下,给事中孙祥守紫荆关、罗通守居庸关,静待瓦剌大军。

一方面,也先带着被俘虏的明英宗一路招摇撞骗,结果在宣府和大同都吃了闭门羹,一怒之下,也先以送还英宗为名,兵分三路南下。

其中一路由也先亲自统率,破紫荆关、杀孙祥,兵临京师城下;另一路由瓦剌大将阿剌率领三万大军越过八达岭,直逼居庸关。

另一面,罗通深知自己肩上千钧重负,马虎不得,于是他冒着冬日严寒走遍居庸关上上下下,勘察地形、查验人事。

经过查看,最后在给代宗的报告上写道“(居庸关)口凡三十有六,可通人马者七,宜多增人千。可通人不可通马者二十九,宜各增人百。仍命大将一人,统兵三万,分驻十营于关外”。

这份报告详实而细致,所提计划全被代宗采纳,在对居庸关进行简单修葺后,一场攻防大战正式开始。

阿剌凭借兵力优势猛攻关隘。城下万箭齐发,喊声震天,瓦剌兵如蚁聚,登城战一波接一波。

城内明军仗着地利优势婴城固守,坚持不懈,不断挥刀砍杀冲上来的敌军;而罗通则亲冒矢石,及时弥补漏洞缺口。

这场攻守大战十分惨烈,最艰险的时刻,居庸关南城一处城墙坍塌,瓦剌兵眼看着要蜂拥而入。

罗通急中生智,命人用帐布遮住缺口,做疑兵之计。瓦剌军见大布遮住城墙,以为里面有伏兵,反而不敢轻易冒进,一场危机就此化解。

为了给敌军增加攻城难度,罗通还从城墙上浇水,结冰后的城墙湿滑难攀,防御力大大增强;此外,罗通还搜查逮捕城内的通敌分子,他对这些人丝毫不留情面,斩首示众,加强凝聚力。

居庸关攻城战进行得如火如荼之时,突然传来也先从京师撤退的消息,阿剌也只好带人匆忙撤退,罗通则率军追击,凯旋而回。

一场本该更加轰轰烈烈的攻守大战就此结束,此战只历时7天,虎头蛇尾,草草收场。

居庸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是此处失守,北京城面对的就是更加强大的瓦剌大军。罗通守卫居庸关就是守卫北京城。

大战期间,名将杨洪之子杨俊想要率军路过居庸关,南下守卫京师,结果杨俊被罗通大骂一通:

居庸关乃京城咽喉,不守居庸关,守京城有什么用,并下令“有出关向南者,斩首示众”。杨俊随即加入守城队伍,大大增强了明军实力。

不过可惜的是,居庸关保卫战之后,罗通公然讽刺于谦虚冒军功,不顾民族大义和于谦对着干,但他自己又“好大言”、“自陈杀贼功”,完全是个小人形象。

罗通本是于谦举荐,本该对于谦敬重有加,但实际上“每事牴牾,人由是不直通”。

因此,罗通深受世人鄙视。

罗通具有超人的军事才能,否则于谦也不会让他守卫居庸关,但抛开军事不谈,罗通个人品质的确存在问题。

罗通曾跟随兵部尚书王骥整顿甘肃军务,战功赫赫,但又“以贪淫事为骥所觉”,以至被贬官下狱。

从个人品质来看,罗通无疑是被鄙视的小人;但从军事角度来看,罗通守卫居庸关、拯救大明。

参考资料:《明史》

这些名震天下的将领,却因朝廷的瞎指挥而战死沙场

冷兵器时代,为何长枪伤害最高?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