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名臣录53:吕惠卿的政绩

宋朝名臣吕惠卿,以其杰出的政治才能和卓越的才华,被誉为宋代最具影响力的政治家之一。他在政绩上有着突出表现,特别是在推进政治改革和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吕惠卿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整顿官僚机构、加强军队建设、清除贪腐现象等,为宋代政治稳定与经济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政绩不仅为后人所称道,也为今日政治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吕惠卿字吉甫,泉州晋江人,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进士。这一榜进士人才济济,出了两位宰相,两位理学大师,唐宋八大家里有三位出自这一榜,后世称为“龙虎榜”。

吕惠卿进士及第后,到真州(仪征)做推官。推官是宋朝州府、节度使下设的司法官,官职顺序依次为:知府(节度使)、判官、掌书记、推官。进士初入仕,很多都从推官做起,三年满秩回京述职,有大臣推荐者,皇帝亲自召试,召试合格后可入馆职,如国家有事,可另委他职。吕惠卿回京就遇到王安石,二人谈经论义,颇为投机,于是入集贤院为校勘,编修国史。

熙宁年间,王安石以参知政事代行宰相之职,开始推行新法,急需人才,就向宋神宗推荐吕惠卿;司马光当时为御史中丞,坚决反对。王安石重其才干,司马光责其品行,二人意见相左。

王安石跟宋神宗说:“惠卿之才干,岂止今人,就是前世儒者都不能比。学先王之道而能用者,唯有吕惠卿。”

司马光随之谏言:“惠卿尖巧非善类,王安石招致朝野批评皆其所为。安石贤能但刚愎自用,不懂人情世故,惠卿出谋而安石力行,被天下同指为奸邪之人。特别是近来用人不按旧例顺序,大家都很不满。”

宋神宗回答司马光:“惠卿每次进对,才思敏捷,条理明晰,应该是个大才吧?”司马光疾言道:“惠卿心术不正,况且哪个奸佞小人没有才?”司马光又写信给王安石:“惠卿谄谀之士,今天用着畅快,一旦失势,必将出卖你!”

王安石对司马光的谏言不予理睬,设了“制置三司条例司”作为推行新法的中枢机构,亲领其事。日常事务交由吕惠卿负责,事无大小必与惠卿谋划,又擢升其为翰林院知制诰,判国子监。翰林院的职衔依次为翰林院承旨、翰林院知制诰、翰林学士,国子监的职衔为国子祭酒、判国子监。

吕惠卿在王安石新法受挫遭受攻击的时候,不遗余力为其奔走,但是所用之术为君子所不齿,比如鼓动党羽轮番写匿名信,请求王安石留任。王安石行大事不拘小节,对吕惠卿未加警策,并力荐其为参知政事。

熙宁变法中很多措施不完善,基层执行层层加码,遇到灾年,百姓不堪其累,流离失所。光州(潢川县)司法参军郑侠绘制《流民图》及《论新法进流民图疏》上奏宋神宗。王安石迫于各方压力辞相赴金陵养病后,吕惠卿全面主持新政,“守之益坚”。并以郑侠非正常渠道上奏皇帝为由,将其治罪;另一参知政事冯京受其牵连贬知亳州;王安国因曾当面指斥吕惠卿也被革职为民。

吕惠卿深恐王安石回朝主政,“凡可以害王氏者无不为”,就连王安石写给他的私信也拿给宋神宗看,信中有“无使上知”语,别告诉皇上之类的话,令王安石大受伤害。韩绛当时在朝为相,不能制止吕惠卿,密奏宋神宗召回王安石。安石受召,日夜兼程赶回京城,以吕惠卿兄弟“强借秀州富民钱买田,出知陈州。”

当初司马光劝诫王安石的话,果然应验。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常常写“福建子”三字,以示愤恨,可见受伤害之深。宋哲宗继位后,吕惠卿的同年老同学章惇、曾布相继为相,“咸畏恶其人,不敢引入朝。”吕惠卿屡遭贬谪,直到致仕才回京城。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