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与王维:唐朝大诗人之间的深厚友情

唐代诗坛上,孟浩然与王维是两位备受赞誉的大诗人,他们之间不仅有深厚的友谊,更有相互借鉴、相互启迪的关系。孟浩然以清新淡雅的风格著称,笔下常描绘自然风光和人情世故;而王维则以深沉内敛的诗意闻名,其作品更具有超然禅意与诗情画意的特点。二人相互推崇、相互交流,共同影响了唐代诗坛的发展,留下了永恒的艺术价值。他们之间的深厚友情,也成为后人传颂的佳话。

孟浩然与王维是铁哥们,两肋插刀式的朋友,这在唐代大诗人中是少有的。两人相差十一岁,仕途命运却截然相反。哥俩因诗,一个免罪保住了官位,一个失去做官机会。诗人在唐朝是幸福的,诗歌不仅是科举考试的主要科目,写得好的还可以直接以诗人名义敲仕途大门。诗圣杜甫敲过,诗仙李白也玩过。孟浩然与王维:唐朝大诗人之间的深厚友情

诗圣杜甫,曾以贤相自居,自视颇高。在久不得志之时,他给唐玄宗进献了一篇洋洋洒洒的《进雕赋表》,在三进其赋而不见重用之后,再次委婉地暗示,以期能得到一个稍好的职位。 无果后自我解嘲作《官定后戏赠》曰:“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老夫怕趋走,率府且逍遥。耽酒须微禄,狂歌托圣朝。”其概然不平之意见于言外。

诗仙李白是豪放之人,但入仕途前后判若两人。34岁的李白专门跑到襄阳,拜见韩朝宗并递交求官信《与韩荆州书》。在官场沉浮到离开翰林时,他则写了一首《梦游天姥山吟留别》,其中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此时的李白已经45岁,在遭受一系列挫折后,以诗抒发自己在仕途上的苦闷和愤怨。

王维在安史之乱中,因安禄山久闻其诗人大名,曾把他软禁在东都洛阳菩提寺,并强迫他接受安禄山的伪职。诗人王维头脑清醒,他称病而不参加安禄山伪政府的任何活动。据传安禄山在凝碧宫搞了一场联欢宴,王维就称生病没有参加。这次宴会后,他的好朋友裴迪来看他,并向他讲述了安禄山在凝碧宫联欢的情景。

王维听后有感而发写下了《菩提寺禁裴迪来相看说逆贼等凝碧池旁上作音乐供奉人等举声便一时泪下私成口号诵示裴迪》一诗。这首诗的题目比正文诗歌还要多出十一个字,其诗曰:“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僚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这种发自内心的盼望唐王朝光复的心情跃然纸上,令人感动。这首诗也为他日后带来了好运。

唐王朝推翻了安禄山伪政府,收复了长安和洛阳,政府开始清算那些为安禄山服务过的人,按照官衔级别情节等进行分等定罪,王维名列其中。此时,王维的那首诗派上用场,呈献给唐肃宗看,以表白自己。肃宗看过,被诗的真情所动,并嘉赏王维有气节,于是法外开恩,没有给王维定罪,只是降职为太子中允。这可以说是一首诗救了自己,否则有口难辩。

孟浩然是王维的老哥,好朋友,两人之间的感情,从《留别王维》可略见一斑。年长王维十一岁的孟浩然,哥哥对弟弟的感情是很真诚的。但哥哥科举考试不行,小弟王维21岁便中了进士,32岁的老哥孟浩然依旧在科举路上挣扎。这位老落榜生的内心苦恼,只有他自己说得清。

在某次科场失意之后,再也忍不住内心的苦闷而大发牢骚,孟浩然写下了一首《岁暮归南山》的诗,曰:“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诗写了,牢骚发泄了,心里痛快了。这首诗在孟浩然的心目中是不错的,真正的表达出了自己心中的苦楚。但他并不知道这首诗对于当政者来说是什么感觉。然而,这方面往往不是诗人所考虑的。

孟浩然科举考试再次败北,老弟王维心急如焚。为了解决老哥仕途问题,王维邀哥哥孟浩然到翰林院坐坐,想让同事们帮着一起举荐。孟浩然坐了没多久,皇帝驾到了。这可把孟浩然吓坏了,他居然躲到了床底下。在唐玄宗面前,王维想:一是不能欺圣上,必须如实报告;二是正好让老哥在唐玄宗面前展露一下才华。于是,王维如实报告玄宗。唐玄宗也没生气,反而想见识一下孟浩然的才华。

孟浩然从床底爬出,叩拜唐玄宗。随后两人聊起了诗歌。孟浩然竟然选择了自己发牢骚的那首诗。当他背到“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时,自己一点感觉也没有。他也没有看到唐玄宗老脸已经变色了。待王维背完后,唐玄宗一脸怒气地说:“是你自己不求官,而我从来不曾抛弃你,你怎么竟然诬说我抛弃了你?”

本来是一场宽松愉快的邂逅,也是老弟王维为哥哥创造展露才华的绝佳机会。孟浩然啊,孟浩然,你干嘛不选家喻户晓的《春晓》,或者就是《留别王维》,让唐玄宗品味一下咱们诗人间的真诚友情:“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落榜生啊!活该背时。唐玄宗这么一怒,孟浩然便失去了这次千载难逢的做官机会,后来落得修道归隐终身,也非不是好事,最起码可以率性地活着。(文/蔡驷 ) (图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