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刘邦的楚汉之争——智慧决定命运

项羽和刘邦的楚汉之争,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篇章。在这场激烈的斗争中,智慧和谋略成为了决定命运的关键因素。项羽凭借其勇猛的战斗力和军事才能,占据了一时的优势,但最终却败给了刘邦的智慧和谋略。这段历史告诉我们,智慧胜于勇猛,智慧决定命运。

#不只是历史故事#

楚汉之争这段历史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武功盖世的项羽最终战败自杀令人多少有点遗憾,但仔细分析起来,项羽的失败也是由于他自身的原因造成的。有句话说:“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还是很有道理的,但我认为项羽和刘邦的较量最主要还是体现在智慧上,项羽的智慧远不如刘邦,智慧的高低决定了他们两个人最终的命运。

项羽、刘邦的楚汉之争——智慧决定命运

项羽起兵时才二十多岁,还是个热血青年,当时的刘邦已经四十多岁了,从阅历上来说刘邦就占很大优势,下面举几个例子就可以看出项羽和刘邦智慧的差距:

鸿门宴上项羽不听范增之言,放虎归山

范增是个高明的谋士,他早就看出刘邦的野心很大,将来是和项羽争夺天下的主要对手,因此力劝项羽在刘邦前来赔罪的鸿门宴上杀掉刘邦,以绝后患。

刘邦在鸿门宴上给项羽说了不少好话,项羽一时心软不忍下手,范增多次暗示项羽杀掉刘邦,项羽都没有响应。范增无奈让项庄借舞剑助兴之名击杀刘邦,不料项伯又拨剑对舞保护刘邦,最终刘邦借机逃走。

刘邦逃走后,托付张良把一双玉璧送给项羽,项羽欣然接受;把一双玉斗送给范增,范增生气地把玉斗扔到地上,拨出剑来击成碎片,骂道:“夺取项王天下的,必定是沛公了!我们这些人就要成为他的俘虏了!”由此可见,范增还是很有智慧的,能够看出刘邦的危险,而项羽就看不到刘邦的危险。

刘邦、项羽两人进入咸阳后不同的表现

刘邦在鸿门宴之前就进入了咸阳,秦王子婴投降,刘邦封存了秦的财物和府库,并且与老百姓约法三章,得到了老百姓的拥护,百姓们争着送牛羊肉和酒食来慰劳军士。

鸿门宴后,项羽进入咸阳。杀掉了秦王子婴和一批秦国贵族;放火焚烧秦的宫室,大火竟然烧了三个多月;劫掠秦朝的财宝和美女运往楚国。有人劝谏项羽说关中地势险要,土地肥沃,是定都称霸的好地方。项羽不予采纳,来人说他没有见识,项羽一怒之下把这个人煮死了。

刘邦这个人懂的安抚百姓,收买民心。而项羽就缺乏这样的智慧,在咸阳城大肆烧杀抢掠,搞的民心尽失。

韩信、陈平这两个奇才相继离开项羽,投奔了刘邦

为什么要单独写这两个人呢?因为这两个人太厉害了,刘邦的一大半天下都是韩信打下来的。而陈平为刘邦献了很多计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这两个人原来都是项羽的手下,屡次给项羽建言献策,却得不到项羽的赏识和重用,也可以说是项羽就认识不到这两个人的才能,最终都投奔了刘邦。而刘邦却重用了这两个人,韩信封为大将军,陈平成了刘邦的重要的谋士,这两个人的功劳太大了,如果没有这两个人,刘邦还不一定能夺得天下呢。

广武对峙时项羽和刘邦的对话

在广武对峙时,项羽给刘邦说:天下已经战乱好几年了,都是因为我们两个人的缘故,我愿与你单打独斗,决一雌雄。刘邦回话说:我宁肯斗智,不愿意斗力。

从这个对话中就可以看出刘邦很有自知之明,他知道单打独斗根本不是项羽的对手,项羽那可是力拨山兮气盖世的猛士呀,他和项羽打仗要靠智谋取胜。

正是因为项羽缺少智慧,不会识人用人,行事残暴,失去了民心,正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追随项羽的人越来越少,最终在核下战败自杀,在自杀前,项羽说了一句话:此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项羽到死也没有明白他自身的缺陷,把失败的原因说成是天意,这正是他的悲剧所在呀!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