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登基但掌控晚清47年,慈禧太后如何掌权?

慈禧太后作为晚清时期的命运之人,凭借着超凡的政治手腕和强硬的意志,成功掌控了政治权力长达47年之久。尽管她并未正式登基为皇帝,但慈禧太后通过严格控制朝政、选拔得力官员以及施行改革政策,巧妙地维持了她在清朝后宫的统治地位,实现了长期的政治掌控。

说起慈禧太后,就会想起清朝的“垂帘听政”。其实垂帘听政不是慈禧太后首创,早在清兵入关时,孝庄太后就有过一段垂帘听政的经历,只不过英明的孝庄不贪恋权力,及时还政于康熙。慈禧太后是个有野心的主,她权力欲极强,而且心狠手辣,且善于谋略。死之将至时,立下“后宫不得干政”和“君主立宪”的遗训。只可惜,这个英明来得太迟,她身后的大清已经是一具空壳。那么作为一个女人,她能始终身居权力中心,慈禧是怎么做到的呢?

靠权谋上位的女人

慈禧从小练得一手好字,做事有主见,深得咸丰皇帝信任,在后宫地位迅速上升,咸丰还常常让她代拟诏书,也就是从那时起,慈禧知道了权力的妙用。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咸丰逃亡热河病死。尸骨未寒,慈禧就发动“辛酉政变”,废除了咸丰的“权力制衡”之策,她联合咸丰的弟弟剪除八位顾命大臣,开启了废宗室、夺相权、重皇室、还君权之路,在年幼的同治帝背后垂帘听政,独揽大权。从咸丰去世的辛酉政变算起来,到慈禧太后去世,她掌握了晚清命运四十七年。

未登基但掌控晚清47年,慈禧太后如何掌权?

从慈禧上位的过程,不难看出,她不但工于心计,还不恋旧情,谁挡了她的路,她就除掉谁。就如晚年她说的那句话,人让她不舒服一时,她就让人不舒服一世。

不仅心狠,慈禧太后初登权力中心,她就深知权力是一种平衡的艺术。这一点或许是咸丰所赐,就在咸丰死前,他安排八位顾命大臣临朝议事,两宫每人各掌一块大印,八位顾命大臣所拟照书,必须盖上两块印章,方能生效,这就是典型的权力平衡术。掌握了平衡术的慈禧太后,从此在运用权力时,得心应手。

用汉人,也用皇室

纵观慈禧一生,她对朝臣拿捏得可谓精微至极。她先后发动三次政变,除了最早的“辛酉政变”开始垂帘听政,还发动了“甲申易枢”,夺掉了“辛酉政变”的头号功臣恭亲王奕䜣的权力。辛酉政变后,奕䜣的势力和地位在朝中急剧上升,慈禧担心控制不好这位既是军机大臣,又是咸丰亲弟弟的恭亲王,1884年,借中法战争不利之机,将奕䜣等军机处成员全部罢黜,换成能力远不如奕䜣,同是皇室的奕譞、奕劻等人。第三次政变是著名的“戊戌政变”,在光绪皇帝的戊戌变法中,当慈禧感觉到自己有可能被挤出权力中心时,她发动戊戌政变,将光绪皇帝囚禁起来。

其实每一次政变,她的核心目的都是保住自己权力。对于皇室,她不是用能臣,而是喜欢听话的皇族。在对汉人曾国藩的把控中,慈禧的谋略手段尤为经典。曾国藩是著名的湘军军团领头人。太平天国起义爆发之后,慈禧手下的满蒙大臣不堪重用,曾国藩等一批汉人得到重用,但为了控制汉臣,她有时亲自插手其中事务。帝后之争时,汉人支持光绪,慈禧太后怀疑汉人的忠诚度。八国联军入侵,汉臣主张东南互保,让慈禧再次不放心。为了制衡汉人,慈禧太后在辛酉政变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利用亲王奕䜣压制和制衡汉人大臣。后来害怕奕䜣做大,甲午战争之前,又罢免奕䜣,换成光绪的生父奕譞取代,而此时,忠于清室的李鸿章作为北洋大臣,又成为清廷中的汉人代表。

慈禧太后在掌管朝政期间,一手用汉人,一手用皇室,在他们之中采取平衡,一旦发现谁不听话,迅速罢免,然后换成听话的人,重新建立平衡。

嗜权如命,却又恩威并用,软硬兼施

慈禧太后是一个权力平衡术的高手,在她对湘军首领曾国藩摆布上可见一斑。曾国藩剿灭太平天国有功,被任命为两江总督,但此时的曾国藩大力发展党羽,推荐了一大批湘军军团的人做官。慈禧想打压曾国藩,但又害怕离开曾国藩,太平天国死灰复燃,当时两江总督辖区内,太平天国余孽还很猖獗。但慈禧绝不容曾国藩做大,于是安排了另一位汉人马新怡担任两江总督,此人赴任之前,受慈禧多次召见。即将赴任的马新贻,自知危险将临,赴任前先回老家祭了祖,上任不久,就发生了震惊朝野的“刺马事件”。凶手是一个叫张汶祥的人,奇怪的是刺马成功后,张汶祥并没有逃跑而是束手就擒,被抓后未经拷打动刑,就自招是太平军,直到处死都未受刑苦。之所以称奇案,一则马欣宜被刺杀时,身边那么多护卫竟无阻拦;二则杀手并未逃走,而是未打成招;三是直到处死刑前,未加任何刑罚。四是太平军最恨的本是他们称为“曾剃头”的曾国藩,没刺杀曾却刺马。“刺马事件”发生后,慈禧再次启用曾国藩为两江总督。其实除了刺马事件,在曾国藩的两江总督任上还有两件奇案,一个是杨乃武与小白菜,一个是杨月楼事件。他们都发生在曾国藩所辖范围,慈禧太后都亲自插手,昭雪冤案。这些事件中,慈禧太后先后免掉曾国藩下属三百位多位官员,让曾国藩进一步认识到慈禧的厉害,从此小心翼翼。

而对待洋人,慈禧太后深知打不过他们,她“尽与国之力,结洋人之欢心”,但义和团的“扶清灭洋”爱国义举,她又不得不口谕义和团与洋人作战,正是她的这种两面派手腕,义和团大批民众倒在了洋人的枪口下。甚至面对洋务运动,守旧的慈禧一方面任用一批洋务大臣,一方面还重用保守派与其掣肘,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最后也因为旧势力的阻挠,无疾而终。

无论是战争还是改革,亦或是民众的爱国热情,慈禧始终考虑的是手中的权力不能丢。

临死不忘留下好政声

面对外敌入侵,清朝上下的改革呼声此起彼伏,慈禧也预感到新的时代将至,但此时她已经70多岁,大限将至,而且她有生之年不想放弃权力,为了不遗后患,保住名声,在临死前还毒死光绪帝,留下遗训:女人不得干政,实行君主立宪。要知道当时溥仪年少,而溥仪的母亲也如慈禧垂帘听政时的年龄,她留下这样的遗训,一则保全皇权,二则慈禧也落得个明君的好名声。但未免会削弱皇室权权力,但她不管这些,因为她即将死去。

慈禧太后不仅恋权,还利用权力推卸责任。她几次发动政变和对洋人战争,责任都找大臣承担,还借众人之口,撤换不听话的臣子。因为她自己在权力中心,没人奈何她,晚清的重臣们都曾做过慈禧的替罪羊。

虽然慈禧掌控了晚清47年,她也试图留下一个好名声,但历史的公正在于事实不可抹杀,历史车轮的碾压下,那些还未消失的烟尘,还是让后人看到了慈禧思想保守,对外软弱无能,对内手段毒辣,且诡计多端,嗜权如命的女人形象。

慈禧死后的大清,没按她的预料走下去。她死后,已经觉醒的人们厌恶了皇权,此时的大清实际上只剩下一具空壳,各地拥兵自立,只等一场革命大火。

本文作者李鑫淼,源自公众号“思想者札记”(ID:SXZzhaji)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