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人为何在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感到庆幸?

诸葛亮,字孔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蜀国创始人刘备的智囊。然而,当他病逝于五丈原时,蜀人却感到庆幸。这或许令人疑惑,但深入了解后,我们会发现,蜀人之所以庆幸,是因为他们看到了诸葛亮治国平天下的卓越才华,同时也体悟到了他的去世为他们带来的种种机遇。

众所周知,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但是公元234年,诸葛亮在北伐途中病逝五丈原,为何蜀人大小为庆。比如益州人士李邈公然说:“今亮 ( 诸葛亮 ) 殒没,盖宗族得全,西戎静息, 大小为庆”。(《三国志.蜀书·李邵传》)

魏灭蜀后,蜀国在册户口人数只有九十四万人,但是服役的将士竟然有10万2千人,官吏还有4万人。按照这个比例, 蜀国平均每九个人就负担一个士兵,七家民户就要养活一个官吏,可想而知蜀国人民的役调负担已经到了不可忍受的地步了。金银财产更是少得可怜,只剩下各两千斤。 想当初刘备定益州后,单是一次赏给诸葛亮、法正、张飞和关羽等人的计金有二千斤,银有四千斤,其他功臣的赏踢还未计算在内。昔日富饶的天府之国,已被折腾得山穷水尽。在此 ,我们要说明,蜀汉政权的官员们一般还是比较廉洁、俭朴的,诸葛亮且不论,姜维也是“宅舍弊薄,资财无余,侧室无妾膝之裹,后庭无声乐之娱,衣服取供, 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 三国志.蜀书·姜维传》)

劳而无功的北伐,是蜀国人的沉重负担,引起他们普遍不满 , 从而动摇了统治基础,搞垮了蜀国有限的经济力量,反过来又加剧了政治危机。这当然不是诸葛亮及其接班人所意愿的,但他们又不得不北伐中原,这实在是一出大悲剧。

那诸葛亮以及后续接班人姜维,为什么一定要坚持北伐?有人就说了,完成刘备未尽的遗愿,收复中原,光复大汉。在此我并不认同这一观点。蜀建兴七年,即吴黄龙元年,孙权在武昌南郊即皇帝位,蜀汉政权的群臣大为不满,认为同吴发展外交关系已无意义。主张“绝其盟好”。但是我们看诸葛亮的态度却出人意料,表现的十分冷静。诸葛亮反而派遣卫尉陈震入吴庆贺孙权登基,这次出使,使吴蜀两国的外交关系达到彝陵之战以来的新高潮。如果诸葛亮收复中原是为了挽救大汉的统治,那孙权登基称帝和曹操父子并没有本质的区别,诸葛亮如果东征,肯定要比北伐容易。

由此可见,诸葛亮北伐中原并不是所谓的“光复大汉”,而是另有原因。诸葛亮在《前出师表》开门见山,指出了原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益州疲弊,蜀国已经到了十分危险的地步,为什么会这样呢?

刘备入蜀前,益州的最高统治者是刘焉父子。刘焉,江夏竟陵人,并非是益州土著士人。 汉灵帝末年,刘焉看到政治腐败,于是想远离朝廷,上奏请求出任益州牧。刘焉入川时,亲戚故旧跟随他入川的很多,同时他还把南阳、三辅等地流入益州的数万家流民 ,收以为兵 ,名曰“东州兵”。以刘焉父子为首的东州地主集团的势力在益州侵入和发展。必然会触犯和损害当地土著益州地主集团的既得利益,引起主客不睦,互相斗争,矛盾尖锐。刘焉去世以后, 少子刘璋继任益州牧。刘璋为了缓和东州集团和益州集团的矛盾,于是重用在益州得人心的世家大族赵韪,并且委之以大权,企图拉拢益州土著集团。但是赵韪并不买账,心怀异计,企图趁此赶走东州地主集团。他对内暗中联络州中大姓,对外向荆州方面请和,起兵倒刘璋,蜀郡、广汉、键为三郡立即响应,声势浩大,惊动朝廷。虽然最后平定了内乱,但是刘璋政权始终处在风雨飘摇之中。这其实是刘璋请刘备入川的重要原因。

刘备和刘璋各有各的想法和打算,刘璋想借外来力量(刘备的荆州集团)打击益州集团,维护自己在益州的统治。刘备是抱着夺取益州统治权的野心而入蜀的。尽管刘璋对待刘备很不错,但是刘备并未改志,却在下面釜底抽薪。“先主北到霞萌,,未即讨鲁,厚树恩德,以 收众心。(《 三国志 · 蜀书 · 先主传》)

在刘备入蜀的第二年,两个外来势力集团就矛盾挑开,刀枪相见,展开了争夺益州统治权的战争。经过三年的火并,刘备实现了他多年来梦想称雄一方的政治野心而告结束。 刘备的胜利,对东州地主集团来说,并非灾星,对益州土著集团来说, 亦非福音。

东州地主集团的的入侵本来就挤压了益州土著集团的生存空间,现在加上一个更加强大的荆州集团,因而蜀国内部的斗争更加复杂,更加曲折,也更加尖锐。 这种矛盾斗争深刻地影响和制约着蜀汉政权的人员组织路线、军事路线和外交路线。抓住这个矛盾斗争的环节 ,才能找到研究蜀国的关键钥匙,也能理解为什么诸葛亮不断出兵北伐深层次的原因。

简单来说,诸葛亮为了解决蜀国的内部矛盾,就不得不出兵北伐,通过战争转移蜀国内部矛盾。军事路线是服从于政治路线,并同政治上的利害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之前刘璋政权的东州地主集团惧怕张鲁和曹操,为益州土著集团所瞧不起,于是他们各怀鬼胎,请来了荆州地主集团。现在,鉴于刘璋的教训,蜀汉政权为了加强向心力,避免离心力,只有北伐,打击强魏,才可以显示它是有力量的,提高它在益州土著集团中的威信,维持和巩固政权的统治。诸葛亮认识到这一点,所以他说: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其次,荆州地主集团所具有的强烈扩张性。刘备等人入蜀,等于在有限的利益范围之内,多增加了一股分赃势力。因此,只有通过战争,掠夺人口、物产、地方、才能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物质要求,平衡主客之间的利益关系,缓和矛盾。

诸葛亮和姜维的北伐是劳而无功的,相反给蜀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空劳师旅,无岁不征,未能进咫只之地,开帝王之基,而使国内受其荒残, 西土苦 其役调”。建兴五年(公元227年),广汉、绵竹“山民”张慕等发动起义,反对沉重的兵役和徭役。诸葛亮命都尉张裹将这次起义血腥镇压下去。蜀国人民不仅经常逃避兵役,就是参加了军队的,也常常开小差逃跑,漏报户口的人,有时达万数以上。连年的北伐,严重地损害了益州土著集团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强烈 不满。因此在诸葛亮死后,益州人士李邈公然在朝堂上说:“今亮 ( 诸葛亮 ) 殒没,盖宗族得全,西戎静息, 大小为庆”,这也就不奇怪了。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