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青家族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曾经在汉武帝时期达到巅峰时期,成为最强的外戚势力。作为历史上不容忽视的力量,他们在政治、军事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响着当时的权力运行和国家命运。通过探讨卫青家族的兴衰历程,不仅可以了解他们在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同时也可以深入探讨当时外戚势力对于汉朝政治的影响和演变。
整个卫家最巅峰的时期,应该就是从公元前122年,一直到公元前106年。
在这整整十五年的时间里,卫家几乎直接控制了汉朝半数以上的军队。另外一半军队,也跟卫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在朝堂上,也有超过一半的人,都是卫家的人,或者和卫家有很大关系。
毫不客气的说,巅峰时期的卫家,一个家族,就代表了汉朝大半个统治机器。从高层到中下层,都是如此。
想要更好的理解卫家的强大,我们得仔细来梳理一下,卫家这些人到底都是干嘛的?只有梳理过卫家人以及相关亲朋故旧的情况之后,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卫家到底是什么情况!
首先,卫家最核心的人物,就是皇后卫子夫。
卫子夫早年是汉武帝姐姐家的歌女,后来因为长得好看,被汉武帝临幸,然后一飞冲天。恰好当时汉武帝急需提拔一个新的外戚家族,来为自己争夺权力。所以后来,卫子夫就被汉武帝选中,卫家也就此被提拔了起来。
再后来,随着卫家的地位逐渐提升,卫子夫在宫里的地位,也开始水涨船高。尤其是到了公元前128年,卫子夫更是给汉武帝生下了一个儿子。这个儿子,是汉武帝的第一个儿子,所以很快就被汉武帝立为了太子。
这就是后来的戾太子刘据。
而刘据被立为太子之后,卫子夫也就母以子贵,更进一步,被汉武帝立为皇后。此后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卫子夫一直都是汉朝最尊贵的女子。
对于卫家来说,卫子夫和刘据,无疑是卫家权势的根基。只要卫子夫还是皇后,刘据还是太子,卫家作为第一外戚的地位,就不可动摇。所以,卫家所有的权力关系,也都是以卫子夫为核心展开的。
卫子夫一共有两个姐姐,一个哥哥,以及三个弟弟。这其中,卫子夫的三个弟弟,都是同母异父的关系。
而在卫子夫做皇后期间,卫家的这几个子女,每一个都非常了得。
卫家的大姐卫君孺,早年也是平阳侯府里的一个仆役。而在卫子夫发迹之后,卫君孺也被汉武帝拉了一把,嫁给了当时的太仆公孙贺。
这个公孙贺可不是一般人。早在汉武帝还是太子的时候,他就已经是汉武帝的心腹了。而到了汉武帝时代,公孙贺更是一路高升,并且参加了对匈奴的战争。
虽然在战争领域,公孙贺没有太强的天赋。但是在治国方面,他却非常擅长。所以后来,在汉武帝在位中期的时候,这位卫家的大姐夫公孙贺,直接升任丞相。而公孙贺升任丞相之后,公孙贺和卫君孺的儿子,公孙敬声,直接接班升任太仆之位。
卫家大姐的情况,基本上就是如此。
接下来,卫子夫的二姐,名叫卫少儿。这个卫少儿比较牛,有点‘我的感情我做主’的意思。
早年的卫少儿,在平阳侯府做仆人的时候,勾搭上了一个姓霍的小官。后来,两个人私通之后,卫少儿就有了身孕,之后就生下了那位传奇名将霍去病。
不过再之后,卫少儿和那个姓霍的小官,并没有走到一起。因为那个姓霍的小官,后来始乱终弃,两人春风一度之后,就直接回了老家。于是后来,这位卫家二姐就成了一个单亲妈妈。
但就算是一个单亲妈妈,卫少儿依然非常厉害。等到卫子夫上位之后,这个卫家二姐,也成了长安城里的贵妇。在此之后,卫少儿就搭上了长安城里的一个权贵子弟,陈掌。
这个陈掌,是当年汉朝开国功臣陈平的后代。
因为两人有了私情,汉武帝知道之后,直接给两人做了媒人,把两人撮合到了一起。就这样,这位陈平的曾孙,成了霍去病的继父。
因为陈掌是卫家的二姐夫,而且又代表了西汉开国功臣团体,汉武帝对他也比较信任。所以后来,汉武帝就让陈掌做了詹事。这个官职,简单来说,就是皇后和太子的管家。
而接下来,卫子夫同父同母的大哥,名叫卫长君。在卫子夫上位之后,卫长君直接被提拔为侍中,一下子就进入了中枢管理层。
但可惜的是,卫长君寿命不长。还没等卫子夫成为皇后,他就已经去世了。因为卫长君死得比较早,所以卫家大哥这一脉,后来也就没了消息。而卫家大哥的孩子,后来在史书上也没啥记载。
而再之后,卫子夫三个弟弟当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著名的大将军卫青了。
有关卫青的故事,大家都比较熟。出身平阳侯府的骑奴,因为姐姐卫子夫得势,一跃被提拔到中枢。被提拔起来之后,卫青积极学习各种打仗的知识,逐渐成了一个顶尖名将。
后来,随着汉朝和匈奴开战,卫青更是逐渐脱颖而出,成了汉朝的大将军。最后率领汉朝大军,成功战胜了匈奴,把匈奴打回了漠北。
因为卫青的影响力太大,所以在卫青崛起之后,卫青就成了卫家仅次于卫子夫的重要人物。如果说,卫子夫是卫家权势的根基,那么卫青的存在,则是成了卫家权势的顶梁柱!
而且,后来卫青的原配夫人去世之后,卫青还续弦娶了平阳公主,成了汉武帝的姐夫。所以最后,汉武帝和卫青,其实是互为姐夫。
而以卫青为核心,一大批同时代的军中将领,都和卫家扯上了关系。而这些将领,同样也成了卫家权势的一部分。
卫青之后,剩下的两个卫家男人,一个叫卫广,一个叫卫步。卫步在历史上没有什么记载,他的后人也没啥值得多说的。但是卫广不一样!卫广虽然不是卫青,但他绝对也是汉朝军中的一个重要人物!
如果说,卫青是汉朝北线军队的主帅。那么卫广,就是汉朝南线军队的重要将领之一。虽然没到主帅的位置,但也算是最高级别的一个将领了。
在平定西南夷的战争当中,卫广亲自带队,灭了且兰国。斩杀的敌人,更是达到数万人。单从干掉的敌人数量来看,卫广干掉的敌人,未必会比卫青少。只不过相比匈奴,西南夷对汉朝的威胁没有那么大,所以卫广的名气稍小一些。
但有一点,我们知道:后来汉朝大名鼎鼎的益州,就是卫广征服西南夷之后,逐渐开辟出来的。后来卫广更是带兵横扫西南,最远打到了昆明周围。对于汉朝开发西南来说,卫广绝对是做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
卫子夫的几个兄弟姐妹,情况大概就是这样的。而接下来,卫家的下一代,同样也相当了得。
卫家大姐的儿子,公孙敬声,后来担任九卿之一的太仆。卫家二姐的儿子霍去病,最后封狼居胥。至于卫家二姐和陈掌的孩子,后来好像没啥出息,至少史书上没啥记载。
而卫子夫本人的子女,儿子刘据,做了太子。卫子夫的大女儿,后来嫁给了平阳公主的儿子曹襄,也就是当年汉朝开国功臣曹参的玄孙,第五代平阳侯。
至于卫子夫的另外两个女儿,在史书上记载不多,所以对于她们的情况,我们也不得而知。但是据史学家分析,这两位公主的夫家,也都是最顶级的权贵。只不过到底是哪一家,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而再往下,卫家四个男人的后代,就很少出特别厉害的人物了。卫青的三个儿子,都因为卫青的关系被封了后。但这三个孩子,都没啥大出息。也就是卫青的长子卫伉,成年之后曾经率兵在边境屯兵。但是因为当时汉朝已经不打匈奴了,所以也没啥值得说的战绩。
以上这些,大概就是卫家自己家人的情况。
而在卫家之外,更恐怖的,其实是卫家的那些门生故吏。这些人,大多是以公孙贺、卫青、霍去病等人为核心,每一个都身居高位,担任了重要之位。而这其中,尤以卫青麾下的将军最多。因为卫青当初带头打匈奴,建功立业的机会最多。所以打完匈奴之后,他麾下的这些校尉,也就很快开始上位了。
按照正史记载来看,能说得出名号的,大概有十多个人!
第一个人叫李息。李息早年曾经在汉景帝身边做事,也算是在中枢混过。后来到了汉武帝时代,就被送到边境去做了一个校尉。等到汉朝开始打匈奴之后,他就在卫青手底下做事。
后来,李息官至大行。类比现代的话,大概就相当于外交部的核心外交官。当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回来之后,也就只得到了这样一个官职而已。
第二个人叫公孙敖。和卫家那个大姐夫的名字很像,但这俩人确实不是一个人。
这个公孙敖,据说还是卫青的救命恩人。据说早年卫家刚刚崛起的时候,卫青被提拔做了宫里的保安。
后来,那位前皇后陈阿娇的母亲,因为嫉妒卫子夫,所以就打算干掉卫青。关键时刻,还是公孙敖带人赶到,这才救下了卫青。
公孙敖属于是那种典型的高开低走。当年卫青在宫里做保安的时候,他和卫青平级。而且救卫青这件事,也让汉武帝很欣赏他。所以后来,就同时提拔了他,让他学各种兵法。
但是后来,和匈奴开战之后,这个公孙敖运气不好,能力也差一点。所以就导致他的个人仕途,变得非常奇葩。
在战场上,公孙敖四次因为立下军功,成了将军一级的人物,还有一次被封了侯。然而每次高升之后,公孙敖总会因为各种事情,最后再失去爵位和官职。
所以最后,这个公孙敖的官职,也不算特别大,就是一个普通的将军。但是在军中的资历,确实相当可怕。比如当年龙城之战当中,汉军分兵四路,卫青独领一路,还有两路,分别由卫家大姐夫和那位名将李广统领。最后一路,就是这个公孙敖统领。
虽然高开低走,但公孙敖在军中的影响力,显然还是挺可怕的。
第三个人叫李沮,后来官至强弩将军。在汉武帝时期,这可不是什么杂号将军。而是字如其名,真的是完全负责军中的弓弩军队。类比现代的话,大概就相当于全国炮兵军团最高负责人。
第四个人叫李蔡,这个人很重要。他有一个堂哥,叫李广。虽然名气没有李广大,但是李蔡在朝堂上的成就,确实比李广更大。
后来李蔡不但因为军功封了侯,还当上汉朝的丞相,而且还是在卫家大姐夫之前当上的丞相。
也就是在李蔡做丞相期间,汉武帝重用了那个桑弘羊,进行了一系列经济改革。不但彻底完成了盐铁专营,而且还推行了五铢钱。而这里面,其实也有李蔡很大的功劳。
当然,李蔡最后结局不太好。因为不小心侵占了汉景帝的陵园,所以最后李蔡直接自杀了。
第五个人叫张次公,这个人和第二个的公孙敖很相似,都是属于高开低走的状态。他曾经两次因为军功,被封为了将军,而且也封了侯。但后来,还是犯了事丢了官职和爵位。
不过在这期间,张次公有一部分履历,很有意思。张次公有一次被封为将军之后,直接负责执掌汉朝的北军!
在西汉时期,北军和南军,这两支军队,是汉朝少有的常设军队,而且就在京城。严格来说,这两支军队,其实相当于是京城守军。当年周勃能干翻吕家,就是因为控制了这支北军,所以才成功发动了政变。
所以,张次公在某一段时间内,其实相当于是京城的卫戍区将军之一。
第六个人叫苏建。这个人曾经奉命,参与建造了那座朔方城。而在对匈奴的战争当中,他也立下了很大的功劳,然后也封了侯。后来因为战场失利,被剥夺了职位和爵位,但也算是平安落地了。
落地之后,苏建开始逐渐由军事干部转为政治干部,最后当上了代郡太守,也算是一个边境重臣了。
另外,后来那个在贝加尔湖旁边,放了十几年羊的苏武,就是他儿子。而苏建本人,因为做代郡太守的关系,在北方边境的影响力,也是很大的。
第七个人叫赵信,这个人履历最特殊。赵信原本是匈奴人,而且是匈奴的相国。后来投降了汉朝,就被送到卫青手下当将军。但是再后来,赵信和匈奴打仗,又打败了,所以又转头再次回到了匈奴。
也就是因为这件事,第六个人苏建,才会失去了自己的将军身份和爵位,因为他俩算是平级的战友。但实际上,赵信投降这事,和苏建真没啥关系。
而对于卫家来说,这个赵信,应该算是一个减分项。
第八个人就是著名的探险家张骞。张骞虽然是探险家,但是也确实参与了对匈奴的战争。因为他对北方草原上的情况比较熟悉,得去给军队当向导。后来张骞虽然到死也就是一个大行,但张骞本人对历史的影响力,确实非常恐怖。
而严格来说,张骞也曾经是卫家的部将,确实在卫家手底下工作过。
第九个人叫赵食其,最高做到了右将军的位置,绝对是真正的军中大佬。不过后来,他也犯了事失去了爵位,算是高开低走了。
第十个人,就是平阳公主的儿子,卫青的继子,卫子夫的女婿,曹家的第五代传人曹襄。曹襄虽然生来就有一个爵位傍身,但是在当时的环境下,成年之后还是进入军中做了将军。因为曹襄身份比较特殊,一上来就直接被封为后将军,也是军中的实权大佬。
第十二个人叫郭昌,因为跟着卫青,从中层校尉变成了高层将军。后来,郭昌还曾经率军,参与了开发西南的战争。只不过因为没立下什么战功,后来又被夺职了。
第十三个人叫荀彘,这个人也是跟着卫青混的,后来还参加了汉朝平定朝鲜的战争。最高做到了左将军的位置,同样是实权大佬,但是最后还是犯了事被处死了。
第十四个人叫路博德,在卫青麾下,他不是特别出彩,但也算是成了将军。而汉朝对匈奴的战争暂停之后,他就被调到了南方,参与了平定南越国的战争。
在汉朝收复南越国的战争当中,路博德算是主帅之一了,立下了非常大的功劳。在南线军队那边,路博德有着非常巨大的声望。而最后,路博德则是常年镇守北方,并且建造了一个居延塞。后来唐朝王维写的诗‘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这里面的居延,说的就是路博德镇守的这个地方。
虽然在边境,但毫无疑问,这也是一位军中实权大佬,而且最后平安落地了。
第十五个人叫赵破奴,这个人经历比较传奇。严格来说,他不是卫青的人,而是霍去病的人。但是霍去病死的早,所以他后来就又是卫家这边的关系了。
这个赵破奴本人也很有意思,历史上的那个楼兰国,就是他灭的。不过后来他被匈奴打败,做了俘虏,还在匈奴那边生活了十年。而回来之后,没过多久,反倒是被卫家牵连被杀了。
所以,赵破奴本人应该是被卫家拖累了。但显然,这位灭了楼兰的将军,肯定是卫家的人。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因为卫家崛起,但是后来和卫家不对路。或者和卫家有过交集,但是并没有倒向卫家。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那位飞将军李广。
当然,哪怕是刨除这些人之后,卫家在军中的关系,依然非常庞大。通过这些人,卫家完全可以轻易控制汉朝将近一半的军队!
除此之外,在文官方面,卫家其实也有很多故旧。因为后来那位太子刘据长大之后,汉武帝对他过于喜欢,直接让他监国。在监国期间,刘据也借助卫家的帮助,收拢了一大堆的文官。
巅峰时期的卫家,就是这么恐怖。毫不客气的说,当时汉朝的所有官员,不管是文官还是武将,至少将近一半,都和卫家有关系。
这样的卫家,如果换做其他朝代,肯定会引来皇帝的猜疑。也就是遇到了汉武帝这种雄主,手腕足够高,才能允许卫家长时间存在。但即便这样,到了汉武帝晚年的时候,对于越来越强大的卫家,依然非常忌惮。
所以后来,才会发生了那桩巫蛊之祸。
但不得不说,巅峰时期的卫家,确实太恐怖了。
如果换做其他朝代,卫家发展到巅峰之后,接下来估计唯一能做的事情,就只能是自己篡位做皇帝了。而以卫家的实力来看,如果不是遇上了汉武帝,换做其他稍微平庸一点的皇帝,卫家最后大概率是可以轻易篡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