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后(241年-180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称帝的女性皇帝,她嫉恶如仇,政治手腕高明,一生经历风风雨雨。作为汉武帝的皇后,吕后统筹朝政,实施一系列改革措施,稳固了汉朝的统治地位。然而,她也因手段残忍而备受争议,让人们对她的评价褒贬不一。吕后的一生,展现了一个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自立与坚强。
“高后女主, 制政不出闺阁,而天下晏然,刑法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吕雉,是男权社会中一颗璀璨的明星,是大女主的代表人物,她的一生有三次转变,这三次转变分别是吕雉、皇后、太后,而促成这种转变的因素,源自于她的丈夫和儿子。
遗憾的是,虽然吕雉刚强、聪慧,有着令人震颤的铁血手腕,但最终无法抵抗时代的洪流冲击,她的族人没有继承这份具有前瞻性的政治目光,也没有守住她打下的政治基础,最终悲剧落幕,令人唏嘘不已。

吕雉在史书中的第一次露面,是作为家族的附庸、父亲的附庸存在的,这个时期的她还很懵懂,没有觉醒自我意识,只是被动的接受了命运的安排。
史书记载吕公相面认为刘邦显贵,所以才上杆子缔结姻亲,可能刘邦自己都没有想到,只是随口吹了个牛皮,就引得吕公送嫁爱女,当然,这更适合被称之为一次完美的政治投资——刘家向上追溯,祖父曾任魏国丰公,也算出自名门,刘邦本人有文化基础、交游广阔,且为人能屈能伸,综合来看是个人才,即使失败了,也无非只是赌上了一个女儿罢了。
这桩交易的无情从吕雉嫁入刘家后面临的一系列情况就能够看出,吕家小有资产,吕雉衣食无缺的长大,到了刘家却成了一名普通的乡间农妇,还要抚养丈夫的私生子,从这个时候开始,吕雉的身份从少女转换为妻子,开始尝试融入家庭,这个时期的吕雉,奉行的还是“贤妻良母”的人生准则。
尽管丈夫不事生产,终日冶游,吕雉仍旧把整个家庭打理的井井有条,还生育了一儿一女,由此可见,她的性格中有恭顺、有服从,和后期的性格特征存在极大的差异性。
命运的转折源自刘邦私放骊山刑徒,犯下大错的刘邦逃得飞快,吕雉却不得不为丈夫的行为承担恶果,被抓进大狱受尽了折磨,还要冒险为藏匿的丈夫送饭送衣,家庭的重担全部压在女性孱弱的肩膀上。
对此吕雉平静的接受了,甚至可以用“乖巧”形容这个时期的吕后,与此同时,她性格中的聪慧、对政治的敏锐性也初现端倪,陈胜吴广的装神弄鬼提供了绝妙的素材,吕雉顺势开始为丈夫造势,流传至今的“赤帝子斩白帝子”就是传自吕家众人之口。
而刘太公在儿媳的示意下,也开始宣称刘邦乃“蛟龙孕感所生”,吕雉的配合也很默契,她拿去山里给丈夫送饭的经历真假掺半的宣扬刘邦头上有五彩云气,引导舆论联想至始皇帝欲镇压东南天子气的传言,这一番造势下来,沛县子弟群情汹涌,刘邦再也不愁人手不足。
然而,如此聪慧有谋略的吕雉,却没有办法挽回丈夫的心,尤其是在和公婆被项羽俘虏遭遇烹杀威胁、一儿一女被刘邦几次踹下马车后,受尽屈辱的吕雉好不容易到了曾经的泗水亭长、现在的汉王身边时,刘邦早已美姬环绕,子嗣昌盛,这一切都让吕雉感到莫大的威胁。
幸运的是,从沛县发家的刘邦身边,也有很多吕雉认识的故交好友,而初登天子位的刘邦还算是爱惜羽毛,所以吕雉保住了自己的位置,成为了大汉皇后,走进另一个战场。
二、平等从附庸转变为平等关系,是极其困难、漫长的过程。
此时帝后的关系早已十分冷淡,对于常年不在身边的糟糠之妻,刘邦的态度很明显——不喜。
这种不喜反馈在方方面面,比如皇后“希见上, 益疏”,对嫡长子不满、甚至公开宣称“如意类我”,试想,一个占据了正宫位置,儿子做了太子的女人,如果依旧保持恭顺温柔的面貌,当敌人举起屠刀的那一刻,又该怎样保护自己呢?
只需要看清自己真正可以依靠的是什么,吕雉就可以转变成吕后,此时她需要的不是虚无缥缈的夫妻感情,而是展现自己的才华,将双方的位置调整到平等对话、而非唯唯诺诺。
当脱离家庭身份,成为一个独立个体以后,吕雉尝到了权力的滋味,权力可以带给她无与伦比的安全感,比起指望色令至昏的丈夫,权力和朝臣的支持更为重要。
吕雉是有底牌的,沛县出身的功臣,本就是天然的太子党,吕家外戚姻亲遍布朝野,开国功绩昭彰,在遏制刘氏宗王和稳定朝堂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吕雉本人也颇有政治手腕,在刘邦想诛杀功臣时,她勇敢的跳出来,通过主动完成诛杀功臣的任务,向刘邦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史书记载,“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
这些举措不仅巩固了新生的政权,博得了刘邦的信任,同时也是吕雉对朝臣的一种震慑,朝臣读懂了这种信号,所以在刘邦意图废立太子时,朝野上下统一口径不同意废立嫡长子,吕后也轻松的得到了开国功臣们的帮助,用商山四皓作为筹码,向刘邦展现了自己丰满的羽翼,可以说,高祖无奈之下的一曲《鸿鹄歌》,唱的即是太子,也是吕雉。
羽翼丰满的吕雉顺理成章的在刘邦病重期间掌握了政权,至此,她即将开启自己的第三次转变。
三、自立平等和自立为什么要分成两个部分,是因为在夫妻关系以外,吕雉还有一层母亲的身份,而她所作出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能够让身为太子的刘盈顺利的继承乃父的基业,让自己的女儿能够生活的更好。
成为太后,就等同于掌握了整个大汉朝的权柄,往日压在自己头上的威胁都在绝对的权力面前消散了,对于凭借刘邦的宠爱曾经为难过自己的姬妾们,吕雉赏罚分明的释放了自己的不满。
其中两个典型的案例分别是代王太后薄姬和赵王生母戚夫人,薄姬从未在公开场合给吕后难堪,一直恭敬顺从,于是吕后大方的送她去了代王的封地享受天伦之乐,而屡次挑衅甚至谋夺太子之位的戚夫人,吕后的惩罚是剃光她一头秀发,戴刑具穿囚衣扔去永巷舂米,出了一口恶气。
我们站在上帝视角看待这个问题,“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上蹿下跳多年的宿敌一朝落到自己的手里,扪心自问,你真的不会报复吗?吕雉的真性情在这里展现的淋漓尽致,她没有选择杀了对方,只是通过折磨仇人发泄自己的不满。
而戚夫人对此的反馈是唱歌,可见她的所谓劳役应当不是那么沉重,在这种情况下还能一边工作一边放声高歌,抒发自己的不满,寄望于做了赵王的儿子能来解救自己。
赵王能来解救戚夫人只有一种可能,就是赵王登基为帝,不然只凭他们母子多年的图谋不轨,吕雉是绝对不可能同意放走戚夫人的,想通这一点的吕雉勃然大怒,她的屠刀对准了赵王刘如意,然而,就在关键时刻,吕雉的好大儿义无反顾的挡在了曾经的仇人面前。
身为吕雉的儿子,刘盈是个神奇的存在,他亲眼目睹了母亲早期的辛苦劳作,带着自己和姐姐的一路颠簸流离,也曾经被自己的父亲踹下马车,被当众斥骂甚至差点剥夺太子之位,就是这样一个天然站在戚夫人母子对立面,了解全部事情经过的、吕雉的儿子,竟然长了一副圣母心肠,站在仇人的立场上指责自己的母亲太过恶毒。
如果知乎上提问“生的儿子不向着我反而和小三好成一个人怎么办”,相信吕雉一定会怒答十万字,她太有发言权了,不体谅母亲劳苦的刘盈,站在男性立场上指责母亲的“过错”,这一举动彻底伤透了吕雉身为母亲的一颗心,也促使她完成了最终的转变:自立。
丈夫靠不住、儿子是个白眼狼,吕雉只能靠自己,她趁着刘盈早起杀了如意,又把戚夫人做成人彘让刘盈围观,这朵白莲花终于精神崩溃,竟然被惊吓的一病不起,自此隐居深宫,大权完全落入吕雉手中。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以刘盈是非不分、优柔寡断的性格和他做太子期间的执政风格来看,是没办法如同自己的母亲一般政令清明的,吕雉虽然大肆发展吕家的势力封王封侯,诛杀刘家子,但在政治层面上,她的“无为而治”、“重农宽商”都为之后的文景之治打下了坚实的社会、经济基础。
吕雉执政十五年,大汉人民安居繁荣十五年,可惜,她的自立直到生命尽头,却没有一个同样出色的继承人,在她去世后,诸吕被刘姓宗王诛杀殆尽,吕氏全族最终落得一场空空如也。
结语:司马迁的《史记》成书于汉武帝时期,能够在这部官方史书中占据一篇《本纪》,足以证明刘氏对于吕后的功绩是抱持肯定态度的,吕后的确有过人之处,才能得以和历代帝王并肩。
要完成从附庸到自立的转变,是痛苦的、也是一路走来的不得已而为之,吕雉的一生是一场以交易开端的悲剧,她的人生中充斥着绝境和挣扎,这种摆脱不掉的宿命感,贯穿于她的生命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