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皇帝那些事之汉景帝刘启:权谋智勇双全(一)

汉朝皇帝刘启,即汉景帝,以其权谋智勇双全而闻名于世。作为历史上一位杰出的统治者,汉景帝具有出色的智谋和勇气,使得他能够在政治斗争中游刃有余。他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的情况,善于调控各方势力,将国家带入繁荣昌盛的时代。在他的统治下,汉朝社会稳定,民生安康,政权稳固,为后来的汉武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所谓世袭,就是血统第一,才德其次。在这样的制度下,加上皇权至高无上,便可催生多少荒唐的皇帝,荒唐的事;在这样的制度下,历朝历代无一例外的上演为争夺皇位而骨肉相残的戏码;历朝历代无不是一场场权力和生存的游戏,你死我活,成王败寇。

千古名帝汉文帝于公元前157年病逝,享年46岁。

汉朝皇帝那些事之汉景帝刘启:权谋智勇双全(一)

汉文帝

汉文帝去世时国内外大环境

基本国策

从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到汉文帝刘恒去世,汉朝已经走过了45年“与民休息”的基本国策。

所谓“与民休息”,就是政府尽量不打搅老百姓,而是给予广大老百姓休养生息的机会,致力于生产和劳作,发展人口和国力。是非常尊重老百姓,体谅老百姓的国策。

经过45年的发展和积蓄,汉朝国力和人口都比建国之初大有增长,汉文帝针对全国下诏免除农业税;并且国家承担了80岁以上老人的养老问题。

对外政策

从汉高祖刘邦一直到汉文帝刘恒,都是用“和亲”的方式处理与匈奴的外交问题。一方面是为了积蓄国力,不扰民;一方面当时的确不是匈奴的对手,与匈奴发动战争只能是弊大于利。

刘邦曾经不甘心匈奴的侵扰,亲率30万大军征讨匈奴,结果在白登山被匈奴围困七日,险些丧命。幸亏谋士陈平用计化解了危机,从此走上了与匈奴和亲保平安的外交政策。

国家结构

汉朝不同于周朝和秦朝的单一构建方式,而是采用了周朝封建制和秦朝郡县制相结合的国家结构。

这里的“封建制”是指从周朝开始的国家结构形式:即向宗亲关系或者建功立业的大臣分封土地建立诸侯国,比如齐、楚、燕、韩、赵、魏、秦、宋、卫、吴、越等等,各诸侯国拥有独立的自制权,而周天子为天下共主,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即为封建制。

郡县制。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各诸侯国被灭,都成了秦朝的一个行政单位,即郡或者县,相当于现在的省市县等等。郡县制相比封建制,所有权力归中央所有,即中央集权。

而汉朝,推翻秦朝之后,基于当时国内形势所迫,刘邦采用了封建制与郡县制相结合的国家构建方式。即对于功勋卓著的军功大臣,比如:韩信,彭越、英布等,分封为诸侯王,比如楚王,赵王,燕王,淮南王,九江王等9个异姓王,剩下的土地为中央直接控制,为郡县制。

然而,在刘邦看来,9个异性王如鲠在喉,他们都太强大,叛乱是迟早的事情。即使迫于刘邦的压力和威望暂时不叛,等自己去世,儿孙们继位后,异性王也会叛乱。

刘邦

所以刘邦在坐上皇位后,就以各种理由剿灭异姓王,开启了“狡兔死,猎狗烹”的模式。

成功剿灭各异姓王之后,刘邦把夺回来的封地重新分配给了刘姓宗亲: 亲兄弟,堂兄弟,儿子们,侄子们。在刘邦的心里,还是宗亲更靠得住。通过分封宗亲,他自认为构建了一个刘姓宗亲拱卫中央,同心同德建设大汉朝千秋万代的美好蓝图。

反叛隐患

事情并未按照刘邦的设想来发展。刘邦高估了宗亲的凝聚力,却忽略了权力无以伦比的诱惑力,忽略了人性自私自利的弱点。

在刘邦去世后的15年里,八个儿子中的六个各种惨死于吕雉之手。剩下的两个儿子中,老七淮南王刘长目无四哥汉文帝刘恒。无端不进京述职,反而找机会勾结匈奴,欲行叛乱。

淮南王刘长

刘邦的侄子吴王刘濞,因儿子刘贤被汉文帝刘恒的儿子刘启打死,也种下仇恨中央的种子。

汉文帝在位时,面对宗亲的仇视和不敬,其处理方式是宽容克制和以德化人。

虽然汉文帝在位时,抑制了叛乱的发生,但毕竟,诸侯王反叛的祸根并没有消除。

汉景帝刘启的政治资本

刘启,汉文帝刘恒的嫡长子,刘邦的亲孙子。8岁被立为太子,师从刘恒非常欣赏的著名大博士晁错,学习治国之道,为君之道,为人之道。

刘启

在一次意外误伤吴王刘濞的儿子刘贤至死后,其奶奶薄太后坚持与其一起亲赴吴国服劳役赎罪。期间薄太后语重心长、言传身教,教育孙子为人之道。曾经在儿子刘恒身上的春风化雨又沐浴在孙子刘启身上,细雨无声地滋润着刘启幼小的心灵。这段知时节的好雨灌溉了又一个帝王的心田。“百姓,天下,苍生”,在小小的心田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刘启21岁顺利继承大汉皇位,是汉朝的第六位皇帝。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