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司马光与王安石是两位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们在北宋时期有着截然不同的政治立场和理念。司马光主张保守、守旧,反对变革,而王安石则提倡变法和改革。两位大家在政治立场上的冲突和对立,形成了一段纷争不断的“孽缘”。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他们意见不和,却都是为了国家和百姓谋福利,这种相悦之感在他们之间也颇具亲切之意。
宋朝时期,有一个现象十分严重,那就是冗官冗兵冗费现象,宋朝前期大兴科举,对文人十分重视,采用了恩荫制,导致了宋朝出现冗官;宋朝初期时,为了稳定国家,抵御北方的侵入,宋朝实行了“养兵政策”,军队中的士兵数量增多,但是缺乏精练,造成了冗兵现象;文人官员的增长,士兵人数的增多,再加上大力修建寺观,朝廷开支巨大,形成了冗费现象;这三种现象导致了宋朝出现了积贫积弱的局面。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全国呼吁改革,宋神宗在位时,王安石大举改革。
王安石
王安石提出变法改革,主张革除宋朝的积弊,从宋朝的三冗方面着手,在冗官方面,王安石主张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在冗兵方面,王安石主张裁兵,士兵五十岁之后必须退休,还有置兵法,将士兵分为一组一组,交由副将管理,进行训练,从而提高军队的实力;在冗费方面,王安石主张青苗法,百姓交税分为夏秋两季,半年交一次税赋,还有免役法,按户轮流服差役,还有一系列变法。王安石提出的变法改革深得宋神宗赏识,当时他的变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增强了国力,充实了国库,对当时的地主和只谋取暴利的商人进行了大力的打击,可以说是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王安石的变法却遭到了好友司马光的反对。
王安石变法
司马光其人司马光与王安石一样,都是北宋的时期优秀的文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从小便十分博学,他二十岁时参加了会试,考中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司马光此人一直严于律己,清正廉洁,尽心辅佐皇帝。司马光与王安石中举的时间差不多,两人才华也都很出众,两人之后在偶然机会下成为了好友,司马光在《与王介甫书》中写道:“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光不材,不足以辱介甫为友;然自接侍以来,十有余年,屡尝同僚,亦不可谓之无一日之雅也。”这之中展现了两人的友情。司马光比较出名的事件有几件事情,其一司马光砸缸,编纂了《资治通鉴》,还有就是反对王安石的变法。
司马光
司马光为何反对王安石的变法阵营不同王安石的变法,在当时称之为新党,而朝廷却也有着许多的官员反对变法,这些官员认为朝廷中的法制是祖宗定制的,不能改变祖宗之法,而守旧党以司马光为主。两人虽是好友,但是面对这政治立场不同,阵营不同,而且司马光是谏官,他的职责就是为皇帝提出意见,他极力反对王安石的变法,而且借着吕惠卿是奸佞之臣的事来反对王安石的变法,但是宋神宗当时极其支持王安石的变法,因为他的变法起到了一定的效益,所以面对司马光的上谏,宋神宗敷衍带过,面对宋神宗的不理,司马光决定亲自去提醒王安石,便写了一封信,但是正在势头上的王安石,根本听不进去。
《资治通鉴》
王安石变法的弊端王安石推行的变法,实质上就是朝廷来控制经济,朝廷插手经济,这是王安石的理念,社会经济的混乱,使得经济混乱不堪,王安石推行的变法虽有点成效,但是也有不足之处,司马光认为:“朝廷全面插手社会经济运行,肯定不是好事。即使是这些改革都是出于好心,但最终也会把事情办坏。”他觉得靠朝廷来插足民间的经济不是好事,并且在赋税方面,虽然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赋税,但是实际上却没有解决问题,农民的赋税依旧很高。并且王安石变法中一方面虽然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是另一方面他所提出的许多政策都加重了农民的负担,而且在这么高强压的制度下,许多官吏的利益被触及到了,他们为了谋取更多的利益,会打压百姓,这样变法相当于使得百姓更加处于一种水深火热中。
宋神宗
王安石与司马光两人之间本没有利益纠葛,再加上两人是好友,所以司马光反对王安石的变法没有私心,两人只是政治立场不同而已。王安石变法失败后,得罪了许多权贵,因此他遭到了许多人的排挤,但是这个时候,司马光却出来帮王安石讲话,“王安石疾恶如仇,品性高洁,为国不顾私,”司马光虽在政治上与王安石是对立的,但是两人却都是正直之人,两人虽在政治上闹得不可开交,但是私底下王安石评价司马光:“司马君实,君子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