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字云长,乃三国时期蜀汉的名将之一。他英勇善战,以忠义而闻名于世,被后人誉为“武圣”。在他的一生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战役莫过于与曹军在麦城激战。尽管最终战败身亡,但他的英勇气概仍被后人传颂,永垂不朽。
败走麦城关羽之死的真正元凶。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忠义英雄首当其冲便是关羽,他为人忠义武功高强,是不少人少年时的偶像。然而说起关羽的死,很多人认为是东吴都督吕蒙不守信义偷袭荆州导致关羽败走麦城,再加上刘备义子刘封的不营救,最后导致关羽兵败被杀。历史小说中的戏说不足信,因为作者在写书的时候就是要尊刘抑曹,所以将关羽的死因编造的有些过于悲烈。真实的历史中关羽究竟是为何而死?
公元219年,刘备靠着诸葛亮的巧舌如簧和自己的厚脸皮占据了原来归孙权管的荆州。荆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从这里可以控制长江天险还可以北上直奔长安,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占据荆州也是诸葛亮在《隆中对》里提出的恢复汉室第一步,而下一步就是占领富饶的蜀地与汉中。

刘备让关羽留守荆州,自己则带着大部队去攻打巴蜀和汉中。刘备成功占领了巴蜀后势力达到了巅峰,有了建国基础。按照诸葛亮的谋划蜀汉军队应该兵分两路,一路是刘备亲率大军从汉中出发逼近关中平原,另一路则是一位上将带领部队从荆州出发攻襄樊逼近长安。
守卫荆州的关羽在得知刘备占领汉中后,便率领荆州地区一半儿的士兵去攻打襄樊。曹操得知后不敢怠慢便任命大将曹仁去对抗关羽。曹仁在三国中是出了名的守将,虽然关羽的攻势猛烈,但是曹仁还是将襄樊二城守得像铁桶一样。
曹仁命令部下庞德与于禁一起迎战关羽,结果正好遇上了下大雨,关羽巧设水淹计,水淹七军将庞德和于禁率领的部队淹死一大半儿。在混战之中关羽斩杀庞德,俘虏于禁一时间威震华夏。
如果此时刘备率军从汉中前往关中平原作战,那么他将和关羽前后夹击曹操,也许真的可以兴复汉室。然而关羽并没有在出战之前和刘备商议,当远在成都的刘备得知关羽的消息时,曹操已经被吓得要搬迁国都了。
这时的蜀汉阵营中诸将甚至包括刘备在内,都被汉中襄樊的一系列胜利冲昏了头脑,认为曹操不堪一击,关羽足以应对无须再派兵出击关中。刘备集团错过了出兵关中平原,夹击曹操集团的大好时机。曹操因为害怕关羽而准备迁都时,谋士司马懿建议曹操联合东吴前后夹击关羽。曹操派遣使者前往东吴,并且表示只要孙权出兵荆州,便将江南之地全部划分给东吴。
孙权本身因为荆州之事嫉恨于刘备,并且刘备集团做大做强对东吴也没有一点儿好处,所以便答应了曹操的要求,命令吕蒙攻占了荆州一带和靠近荆州的所有码头。关羽知道孙权在背后捅自己刀子后很愤怒,便带领着大军想把荆州夺回来。
此时关羽的大军还是有着很强的实力,足以夺回荆州地区。但是关羽军中多是荆州本地子弟,他们得知老家被占后非常担心家人,便纷纷逃离队伍回家看望家人去了。等到关羽走到麦城的时候,他的大军只剩下寥寥无几的亲兵卫队了。此时关羽才发觉大事不好便派人前往上庸求助。
然而上庸本身就是一座小城,总共人口也就两万来人,驻扎部队也就几千人。上庸守将刘封是刘备义子,在收到关羽的求助后,当即便要亲率部队前往救援。然而刘封的幕僚对他说:凭借您现在的部队前往救援,根本不能起到作用反而会让上庸无人可守。如果这时魏军前来上庸危矣!于是刘封便让关羽从麦城撤往上庸自己前去接应。
关羽在前往上庸的路上被吕蒙设伏俘虏并被杀。其实关羽的死完全是可以避免的,只要他从襄樊直接撤向上庸,然后上书成都等待刘备的援军到来。可能是因为当时的通讯能力太差,刘备在关羽的整个行动中没有采取过任何的实际行动。
如果在一开始的时候,刘备就和关羽提前商议约定好北伐的时间,关羽就不会独自对抗曹仁,其部的损伤自然也会减少。然而刘备因为轻敌的思想错过了这次机会,这次机会可以说是整个三国时期刘备北伐的最佳机会。
如果刘备在得知关羽战败后及时带兵顺长江而下,逼近荆州关羽至少不会死,关羽不死蜀汉便不会损失最得力的战将。但是历史不能从头来过,刘备在众多的选择中选择了最错误的一种做法,这也让他损失了前期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实力。
在关羽死后刘备倾全国之力伐吴,前后损失了张飞、黄忠等一众老将,使得蜀汉出现了人才的断层。蜀汉后期一直没有可独当一面的大将。刘备伐吴时孙权忌惮刘备的实力,上表请和如果刘备答应了孙权的条件,便可将长江以南的地区全部纳入怀中。然而刘备又一次地错过了。
其实刘备高举为关羽报仇的旗帜去攻打东吴,但是他不知道真正害死关羽的人是他,所有的一切都是因为他的轻敌思想导致的。作为一个王者刘备辜负了关羽的牺牲,他不顾众人的劝阻非要彻底将东吴灭亡,然而最后被东吴反杀使得多年的努力付诸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