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朱元璋是一位以铁腕手段治理国家的明朝开国皇帝。他对贪官污吏的严厉打击,成为了史书中的一段佳话。朱元璋曾通过一场数字改革,实施了朱家规模的农田政策,推行“一丁一产”的政策。这一政策不仅限制了地主的过度剥削,也使得朝廷能够掌握对全国土地的清晰统计,有效遏制了官员的腐败行为。同时,朱元璋还通过大规模整肃,削权散财,使得官员们不敢再肆无忌惮地贪污受贿。这些措施,让朱元璋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反腐治贪的楷模。
元朝末年的吏治极度腐败,官员们不顾百姓死活,贪腐成性,以至于天下大乱,元朝也被推翻。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很懂得底层百姓的艰难,他的父亲和兄弟姐妹都因为贪官污吏而活活饿死,所以他对贪官尤其痛恨。
明太祖朱元璋的惩贪严厉程度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明朝刑法关于贪腐规定:
“凡守令贪醏者,许民赴京陈诉。官吏受贿枉法者,一贯以下杖九十,每五贯加一等,至八十贯绞;监守自盗仓库钱粮者,一贯以下杖八十,至四十贯斩;贪污银子六十两以上者即枭首示众,并剥皮示众。”
官吏受贿八十贯就要处以绞刑,贪污银子六十两以上的则处以剥皮实草刑,严厉程度千百年罕有。除此以外,朱元璋还设立锦衣卫,让他们专门负责监督官员,一旦发现有官员违法乱纪,即逮捕入狱。
朱元璋所颁布的严刑峻法并非只是一纸空文,但凡以身试法的官员,没有一个是好下场。空印案、胡惟庸案两起案子牵连的官员人数不可胜数,几乎囊括了明朝官府的各个领域,但朱元璋一声令下,将数万人全部处死。
朱元璋决心以杀立威,震慑贪官,然而令他没想到的是,就在空印案和胡惟庸案发生后不久,又一起大案发生了。
洪武十八年(1385年),明太祖朱元璋怀疑户部侍郎郭桓等人徇私舞弊,下令调查。郭桓一入狱,御史余敏、丁廷立刻检举郭桓利用职权,勾结其他官员贪污。
朱元璋一看奏文,差点气出老血来,因为郭桓案涉嫌的贪污金额触目惊心,郭桓利用职权,不仅私吞了太平府、镇江府等府的赋税,还侵占了浙西的两百多万石秋粮。征收赋税时,郭桓等人巧立名目,横征暴敛,搞出诸如水脚钱、口食钱、库子钱、神佛钱等苛捐杂税,老百姓被搜刮的穷苦至极,连饭都吃不上。
一共两千四百多万石粮食,朱元璋万万没有想到,自己杀了上万人,把朝中的官员几乎杀了一茬,竟然仍有贪官,而且其贪污的数额是如此的惊人。盛怒的朱元璋决心彻查此案,将全国的贪官再扫荡一遍。
朱元璋命审刑司吴庸对涉案人员严刑拷打,很快一大堆官员的名单就送到了朱元璋的面前。朱元璋早有心理准备,知道郭桓案一定牵涉甚广,但他没有想到六部竟然都有重要官员涉嫌贪污,礼部尚书赵瑁、刑部尚书王惠迪、兵部侍郎王志、工部侍郎麦至德等人全部都中饱私囊,侵吞了大量赋税和百姓的钱财。
“自六部左、右侍郎以下,赃七百万,词连直、省诸官吏,系死者数万人。”(《明史》)
朱元璋下令,将六部中牵扯此案的官员们全部处死,诸省的官吏和其家属判刑者达数万人。除此以外,朱元璋还让吴庸负责追缴脏粮。然而当政令传到下面,官员们纷纷借机打击富户,有的是真的涉案人员,有的却是无辜百姓。短短时间内,全国数以万计的富户们破产,无数人家破人亡,搞得民怨沸腾。
为了平息民怨,朱元璋将审刑司吴庸杀了。可怜的吴庸,就这样成为政治博弈中的牺牲品。吴庸的死代表着郭桓案的告一段落,然而这起案子的影响远没有结束。如果说空印案和胡惟庸案已经让京城的官员和各省的高官们坐立不安,郭桓案一出,则让整个大明朝的官员们无不胆寒,哪怕是偏远山区里的小官亦不敢妄动。
时人都说,“郡县之官虽居穷山绝塞之地,去京师万余里外,皆悚心震胆,如神明临其庭,不敢少肆。”(《逊志斋集》)
也正是因为郭桓案的发生,让朱元璋认识到了贪官是屡禁不止的,只依靠自己一个人无法达到彻底消灭贪腐的目的。所以,朱元璋回顾以往的反贪案件,并以郭桓案为典型,以白话文的方式写了一本刑典,它就是《大诰》。
在《大诰》中,朱元璋还对郭桓案感慨道:“古往今来,贪赃枉法大有人在,但是搞得这么过分的,实在是不多!”
郭桓案还有一个颇大的影响,那就是大写字数的出现。由于在这起案件中,官员们利用做假账的方式贪污了大量钱款,所以朱元璋将记账的汉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改成“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这样一来,官员们就无法轻易地改动账面了。这个规定影响了后世,以至于直到现在,许多地方和领域中仍以大写的汉字数字记账。
郭桓案代表着朱元璋对贪官的又一次宣战,并且以战胜的姿态告终。朱元璋肃贪的决心当然是史无前例的,其雷霆的手段震慑了明朝官僚阶级。
可是郭桓案不能算朱元璋的完全胜利,尽管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由于打击面太广,许多无辜的人也因此承受不白之冤,一部分官员还趁机排挤异己,让这一次肃贪的效果大打折扣。
参考资料:
《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