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力士,是历史上著名的宦官之一,被誉为千古第一贤宦官。传说他聪明伶俐,深受唐玄宗的信任和宠爱,被任命为宰相。然而,高力士背后的真实面貌却鲜为人知。接下来,让我们揭秘高力士的真实面貌。

最近长安十二时辰热播,圈粉无数,除了令人惊叹的服饰和易烊千玺与雷佳音的演技外,其中引人注意的是郭利仕了,我完全被圈粉了,尤其在靖安司给李必传话,这一段。
剧中郭将军不温不燥看着局势的走向,却能精确的控制和改变局势。在对立的两方中游走,真是八面玲珑。而在历史中的人物正是给李太白脱靴的高力士。
高力士这个人基本上是陪伴了唐明皇李隆基的一生,身为一个太监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因为人是复杂的动物,唐明皇在任上有极大转变,身为一位宦官在转变前后仍保持着高位,充分反应了高力士及其高明的为人艺术。
高力士原本叫冯元一,祖籍潘州,家里原本是潘州刺史,家境不错,因为武则天登基后,派酷吏到潘州,便牵涉了一桩谋反案。
由于他生的面貌清秀,人又聪慧伶俐,于是被岭南讨击史李千里阉割后,送给了武则天。
李千里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孙子,吴王李恪的儿子,因武则天称为"千里驹",改名为李千里讨好武则天。
当时朝政都由武则天说了算,李氏皇族子孙多被她所戮,以此来巩固自己的地位。李千里为了自保,"数进符瑞诸异物"以求武则天欢心。
他知道武则天信佛,便给冯元一改了个名字叫"力士",把他和另一唤作"金刚"的阉童一并送到宫中。
冯力士年纪虽小,却极会察颜观色,人又勤奋好学,懂得揣摩别人心思,连武则天都夸他"黠惠"。并让他进入专门为内官所设的"习艺馆"学习文化和骑射,学成后,便让他随侍左右。
有天晚上,武则天睡觉蹬被子,蹲在旁边值夜班的力士没有及时盖被子,导致皇帝第二天感冒了。就被武则天赶出宫里。
就在山穷水尽之时,宦官高延福向他伸出了援手,将他收为义子,并运用武三思的关系,最终让武则天宽恕了他的罪过,并被重新召入宫中。
后来,看着病榻上白发鬓鬓的武则天,李显发动了神龙政变,登上了皇位。
李显根本不是当皇帝的料,他又是个宠妻狂魔,朝廷事务一应都交给韦皇后应对。结果韦皇后一心要效仿武则天做女皇帝,搞得朝堂上乌烟瘴气,人心惶惶。
但是没有武则天的本事,她的行为就是作死。
也就是这个时候,高力士认准了有为青年李隆基。
本来,从当时的情形来看,就算李显不做皇帝了,也轮不到李隆基来做皇帝。
但高力士识人,认定李隆基绝非平庸之辈,而李隆基也正欲谋大事,急于结交朝臣,所以二人一拍即合。
占队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在中国社会中。
这年,李隆基25岁,还是临淄王。高力士也才20岁。两个年纪相仿,再加上两人亦都能文能武,因此关系非常亲近。
公元710年,在高力士的帮助下,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发动了唐隆之变,成功地把韦氏一族悉数诛杀,并拥立父亲李旦继承了帝位。同时,由于李隆基政变有功,被封为太子。
公元712年,在李旦的禅让下,李隆基登基继位。
这个李旦是有名三让皇位,一让皇位母后武则天,二让哥哥李显,三让儿子李隆基。
然而太平公主在朝中不断扩张势力,一心想要夺权。这怎么能逃脱李隆基的眼睛。
所谓卧榻之下,岂容他人安睡。李隆基和高力士联合起来,再次发动了政变,彻底把太平公主及她的党羽一网打尽。从此,朝廷便被李隆基牢牢控制在手中。
两次政变,高力士不仅为李隆基出谋划策,还身先士卒替李隆基铲除异己,可以说,李隆基能坐上皇帝的位子,高力士功不可没。
李隆基对高力士非常信任,让他侍奉左右,只有高力士在身边才可以安寝,并破格把他提拔为青光禄大夫、右监门卫将军、云麾将军、执掌内事省事务。
高力士这个人很知分寸。李隆基每次许他以高官厚禄,他都没有沾沾自喜,反而一再推辞,为什么呢?原来他感恩养父高延福,认为自己所受官禄,不能高过高延福。
高力士的行为让李隆基赞叹不已,觉得他人品又好,工作能力又强,愈发器重他。
高力士并没有恃宠而骄,依旧全心全意侍奉李隆基,还为李隆基分担政务。比如官员的上奏,都由他先过目,大事才报给李隆基,小事便由他全权处理。
随着李隆基年老,愈发怠于政事。高力士的作用也就愈发突出了,他不仅要处理李隆基和朝臣们的关系,还要帮助李隆基在重大问题做决策。
对于这个时段高力士的评价,《旧唐书》是这么说的:"中立而不倚,得君而不骄,顺而不谀,谏而不犯。故近无闲言,远无横议。"这个评价显然是非常好的。
除了处理朝臣之间的关系,高力士还为李隆基做了两件重要的事情:一件就是立太子;还一件就是撮合了杨玉环和李隆基。
李隆基杀了太子在内的三个儿子,在立太子的事情上很犹豫,而且李林甫和武惠妃不同意立李亨。
因为高力士说推长而立,谁敢复争!
由于杨玉环是寿王妃,为了使李隆基不背上乱伦的骂名,便让杨玉环出家为杨太真,婉转一下取回宫中。
公元755年,由于李隆基与杨玉环长期处于爱情的长河中,不理朝政,任用奸臣,安禄山发动了"安史之乱"。
这是李隆基玩了一波骚操作,临时换将害死了三位唐朝的护国柱石,使得安禄山攻破潼关。
眼见都城不保,高力士保护着李隆基逃往成都。两人此时亦都是白头翁,但高力士一路上仍然尽心尽力保护在李隆基身侧。
公元756年,因为常年被唐明皇李隆基压制长时间,太子李亨在灵武遥尊李隆基为太上皇,并举行了登基大典,是为唐肃宗。紧接着他又率军平定叛乱,收复都城长安和东都洛阳。
次年,待战事平定后,李隆基在高力士的陪伴下,又回到了长安。
只是此去经年,在李亨的安排下,李隆基只能屈居于曾经做临淄王的府邸兴庆宫。尽管杨玉环已烟消云散,还好有高力士一路相伴,李隆基的老年生活,好歹还有个作伴的。
但李亨还是觉得不放心,毕竟李隆基和高力士可是一起革过两次命的。再加上李隆基在兴庆宫的阁楼上饮酒时,一些百姓看到了,便纷纷向他跪拜,这无疑让李亨夜不能寐。
于是,李亨又把李隆基的居所改到了更加偏僻的太极宫。
李亨命李辅国负责此事。
李辅国拿着鸡毛当令箭,带了五百持刀骑兵,前往迎接李隆基。
说是迎接,他这一阵势着实吓人。只见刀光闪闪一片,把个李隆基吓得不轻。
高力士十分着恼,呵斥李辅国,命他不得对太上皇无礼。又代李隆基向五百士兵问好,尽管李辅国骂他"不解事",还杀了他两名侍从,但邪不压正,再加上李隆基余威犹存,那些士兵胆怯,最终纷纷下马给李隆基请安。李隆基这才化险为夷,好歹算平安地迁居到了太极宫。
不过,高力士却因此得罪了李辅国,再加上李亨也不愿意让高力士常在李隆基左右,所以李辅国的诬告来得很及时。
不久,高力士不仅被削去所有职务,还被流放于巫州。临行前,高力士请求再见李隆基一面,未准,只得抱憾上路。
公元762年,李亨大赦天下,高力士这才得以回京,然而他在走到朗州时,听说李隆基已去世的消息后,不禁"北望号恸,呕血而卒"。
高力士一生都对李隆基忠心不二,李隆基去世后,他亦不愿苟活。明人李贽赞他为"高力士真忠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