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与杜甫的沉默,高力士脱靴,494年后的残害忠良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故事流传至今,其中不乏一些令人动容的传世之作。李白与杜甫的沉默、高力士脱靴、494年后的残害忠良,这些故事在古代已经成为不朽传说。它们不仅展现了人性的善恶矛盾,更凸显了忠义与背叛的鲜明对比。这些故事将永远在人们心中流传,启示着人们如何面对生活中的艰辛和挑战。


公元1256年,南宋理宗年间。位于安徽当涂,当地知州弁子才这年显得异常忙碌。

安徽当涂古称太平州,正是大诗人李白当年终老之地,说来也巧。这年正好距离李白仙逝,快500年。作为当地官员,弁子才自然不会放过这一特殊活动,将原本老旧的李白祠堂大肆修葺一番,亲自撰写《重建李白祠记》,还请工匠绘制高力士为李白脱靴的图景。

李白与杜甫的沉默,高力士脱靴,494年后的残害忠良

作为一项文化工程建设,将来作为业绩考核之一。这幅《力士脱靴图》以及《重建李白祠记》,两者的题赞刻石拓本,很快就传到临安统治阶层手里。

不过让弁子才没想到的是,一场针对他的阴谋由此也拉开帷幕。

时正值宋理宗统治后期,朝中政事常年被太监董宋臣把持。董公公一看《脱靴图》,哪里坐得住。于是唆使御史给皇上写折子:污蔑弁子才在太平州以宴会为名,拉帮结党,意图不轨。

这位曾今以痛斥权相史弥远闻名的才子,如今却被权臣污蔑获罪,这大概是弁子才始料未及的,还好只是降职二级,没有招来杀身之祸。

《脱靴图》实际来自前朝的一个传说,不想后世却以此为剧本,真实上演了一出奸佞迫害忠良,宦官残害义士的史实。

高力士是否真的为李白脱过靴,李白被驱逐出宫,是不是有高力士在幕后操刀?

高力士为李白脱靴出自《唐书.李白传》,有了这处史料似乎毋庸置疑,后世学者,亦纷纷以此为信史,提出个人见解。

“太白在翰林,代草王言,然性嗜酒,多沈饮...因沈醉引足令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因摘其诗句以激太真妃。”

——清.王琦《李太白文集》

“《唐史》言高力士以脱靴为耻,摘其诗以激杨贵妃,为妃所沮止住”

——宋.洪迈《荣斋随笔》

据唐人韦叡《松窗杂录》描述:高力士因为脱靴深以为耻,挑拨杨玉环,说李白在《清平调词》中以“(赵)飞燕指妃子,是贱之甚矣!”因而使李白失掉杨玉环的欢心,唐玄宗曾三次想授李白以官职,都被杨玉环从中阻拦而告休。

“李白目睹朝政黑暗,渐渐与朝廷发生矛盾,终于因宦官高力士、杨贵妃等人的谗毁,被迫离开长安”

——郭沫若《李白诗选著》

也就是说,高力士因为其太监身份,在脱靴故事中扮演一个不光彩的角色,加上后世文人的添油加醋,进而被贴上谋害忠良的历史标签。

然而,只要翻开同时代的著作,你就会发现另一个完全不同的高力士。

根据史料《赠广州大都督冯府君神道碑铭》、《唐故高内侍碑》、《冯潘州墓志铭》、孙翌《高延福墓志》、韩炎《高力士神道碑》等记录。

可以看出高力士忠孝的品格,如早年“认双环于母臂”,到晚年因听说玄宗、肃宗去世的消息,“绝浆七日,毁不能哭,衔哀而绝”。

“力士谨慎无大过,然自宇文融巳下,用权相噬,以紊朝纲,皆力士之由。又与时消息,观其势候,临覆败皆不救”。

——《旧唐书》

算是对高力士最重的指责,无非是说高力士不会看人,引荐的人后来成为误国的奸臣,加上他在政治活动中明哲保身。

据《旧唐书》的记载:杨国忠两次发兵征讨南诏,致使全军覆没,死者近二十万,群臣因害怕杨的淫威,朝中无人敢言其是非。当唐玄宗受到蒙蔽时,高力士勇于发言“臣闻云南数丧师,又边将拥兵太盛,陛下何以制之?臣恐一旦祸发,不可复救,何得无忧?”

针对李隆基所谓“朕今老矣,朝事付之宰相,边事付之诸将,夫复何忧”。

综合所述,高力士根本就不是一个大奸大恶之辈,相反他是一个,在必要时敢于发言的良臣。

但不能因为高力士品行尚可,就以此否定“脱靴”故事的可能性,人性复杂,在不同的环境中,采取不一样的处事态度,完全符合情理。要考虑这个故事是否成立,还得换个角度。

据学者葛承雍《重评高力士》,以及裴斐《李白的传奇与史实》两文,作者得出的结论是:李白在宫中比较拘谨,不可能荒唐到得罪权贵高力士的地步。

最重要的一个BUG是:让高力士脱靴多么自豪的一件事,李白至死都没有提过,甚至连同时代熟悉他的杜甫、魏颢、李阳冰对此竟只字未提。

两学者指出,脱靴的故事来源于段成式《酉阳杂俎》和韦叡《松窗杂录》,故事主要出自中晚唐时期的野史笔记,随后才被收录于正史。

被苏轼点赞为“气盖天下”之举,难不成是一个子虚乌有的传说!

虽然两学者在文章中否定高力士脱靴的理由一致相同,但并非无懈可击。首先就李白拘谨不可能做出什么出格的举动而言,与李白同时代的任华在《杂言寄李白》中就说“承恩召入凡几回,侍诏归来仍半醉”,杜甫在《酒中八仙》分明写着“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阳冰在《草堂集序》直接点出李白在宫中后期“浪迹纵酒,以自昏秽”。

无不都在说明李白上班醉酒放达,另外李白在“官方软文”中,多次写道。

“君主虽爱娥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玉壶吟》

“青蝇易相点,白雪难同调”《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院内诸学士》

可见,李白在宫里的表现已经不能用所谓的“拘谨”来概括。

那为何李白及其友人对“脱靴”一事,闭口不提呢?

诚如学者裴斐所言,如果在此事中李白以胜利者姿态出现的话,那他大可以到处宣扬,只不过对李白而言,此事算不上光彩,甚至让他蒙羞。

目前所见史料,最早记录高力士与李白发生联系的,可参见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

“时公(李白)已被酒于翰苑中,仍命高将军扶以登舟,优宠如是”。

“李白在翰林中多沈饮。玄宗令撰乐辞,醉不可待,以水沃之,白稍能动,索笔一挥十数章,文不加点。后对御引足令高力士脱靴,上命小阉排出之。” ——李肇《唐国史补》

李肇曾在元和十三年(818年)担任翰林学士,考虑到此人编写过《翰林志》,他这本《唐国史补》,对李白在翰林中的举动,不会无中生有乱写。

从中可以得知,李白在翰林当差醉酒是常有的事情,因为他是出口成章的天才,而被玄宗容忍,甚至让“高将军扶以登舟”也有可能,只不过“令高力士脱靴”。已经超出了李隆基所忍耐的极限。故他“命小阉排出之”。

在李隆基看来,高力士可是我的心头肉,是他的“守护神”。“力士当上,我寝则稳”。

李白呢?

充其量不过是粉饰太平,宴游娱乐的词臣。在这场斗争中,李白以失败者的身份黯然离场。自己的才华还比不上李隆基身边的一个太监。李白不说,是他觉得羞耻。好友自然为他遮羞,不去点破。

随后成书的《酉阳杂俎》,更加坐实了“高力士脱靴”的真实性,但高力士是否因为脱靴受辱,转而成为赶李白出宫的幕后黑手呢?

结合《唐史国补》和《酉阳杂俎》的描述,高力士碍于玄宗对李白的尊重,屈尊为他脱靴,但李白的态度受到李隆基的指责,高力士并没有因此丢了面子,因此没必要向玄宗“进谗”。

往后的《松窗杂录》、《本事诗》等一系列后世野史笔记,无不以污蔑高力士之能事,为何明明没有进馋,高力士却成了诬陷忠良的典型?

主要因为高力士的身份,前面我已提到,高力士尽管高居要位,但秉性忠良。退一步讲,即便他想迫害朝中大臣,也没有这个权力。“贞观中,太宗定制,内侍省不置三品官..”后来玄宗即位,才授予高力士“三品左右监门将军”,但盛唐时期宦官阶层并没有干预国政的权利,国家决策权仍然掌握在皇帝和辅相手中,诚如学者葛承雍所言“高力士只是近臣,而不是左右朝政的权臣,虽居勋位起过辅佐作用,但毕竟不能决策人物”。也就是说,你再蛮横,轮不到你!

但安史之乱后,形势发生转移,唐肃宗在灵武登基时,任命李辅国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府行军司马,首开宦官掌兵权的先例。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吐蕃攻入长安府,宦官鱼朝恩因率神策军护驾有功,于是神策军编入禁军并交由鱼朝恩指挥。建中四年(783年)朱泚发动兵变,作为一种制度,唐德宗正式将中央唯一能调动的左右神策军指挥权授予宦官。由此,完成了宦官从最初染指到完全控制军队的全过程。

中晚唐时期宦官专权,已到了无法无天的地步。皇帝的废立,都得由太监说了算,更不用说朝中官员的升迁罢免。白居易的名作《卖炭翁》更是揭示了宦官将魔爪伸向民间的事实,因此宦官的横暴,乃至成为社会的对立面。

高力士脱靴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转变,因为宦官身份,决定了高力士的形象。树立对立面突出人物形象,正是文学作品创作的手法。中晚唐时期,李白不畏强权的文人形象,恰好符合社会需求,本来忠良的高力士,因为背负宦官身份,被后世文人越描越黑。

那一双傲慢的靴子至今还落在

高力士的羞愤的手里

人却不见了

...

——余光中《寻李白》

李白去哪了?

《藏在地图中的古诗词》将为你揭秘李白的踪迹。不仅如此,杜甫去哪,苏轼被贬何处,以及唐宋以来的文人,在哪写过诗篇,留下的诗词。在本书中的《名人足迹图》会为你如实解答。

作为市面上唯一一套与地图相结合的古诗词,将带你游览88处名胜,拜访40位诗词名人,吟咏180首诗篇,聆听200段历史过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读书节目主持人、阅读推广人贺超叔叔配音并推荐。

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学好诗歌,能让你的孩子成为一个敦厚,有涵养,充满文化气息的人。“腹中有书气自华”!

如今国家对于语文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中大幅度增加了古诗词的比重。学好古诗词,不仅能提升孩子的综合素质,还能提高孩子的语文成绩。

这套书六一期间,折扣低至59.9元,不过一顿午饭钱。想提升孩子国学水平,让他们成为武亦姝那种“别人的孩子”。不妨趁现在,趁孩子还小。(温馨提示:本书适合3~10岁孩子阅读。)喜欢的朋友可以点击下方横条购买: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