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关羽遭到惨败的原因,有人认为是吕蒙和陆逊的策略才导致他失败,但更多的人认为,关羽之所以遭到失败,完全是因为他自己的骄傲和自负。在战场上,他过于信任自己的武艺和军事才能,导致他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冒险进攻,最终落入敌人的计谋之中,遭受惨败。关羽虽然是一名勇猛无比的将领,但在面对敌人时,过于自信和轻敌的态度,却成为了他失败的根本原因。
关羽发动襄樊战役,之后被孙权偷袭,兵败被杀,关羽之所以遭到如此惨败,其实不是因为吕蒙白衣渡江,也不是因为陆逊献计,也不是因为司马懿献计,关羽对付孙权和曹操都不在话下,更不用说吕蒙、陆逊了和司马懿了,曹仁和徐晃,关羽也没放在眼里。关羽惨败,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此人向曹操献计,最终关羽才一败涂地。这个人究竟是谁呢?
不是司马懿,不是吕蒙,也不是陆逊,这个人是曹操的谋士董昭。
董昭(156年-236年),字公仁,济阴定陶(今山东定陶)人。董昭是曹魏谋士,重臣,也是曹魏的开国元勋。
董昭早年在袁绍帐下担任参军,但是袁绍听信谗言,不能重用他,董昭离开袁绍投奔张杨。后来,董昭与曹操在洛阳相见,建议曹操将汉献帝迎接到许昌,董昭从此成为曹操的谋士。
关羽惨败,为什么说是董昭造成的呢?证据在哪里呢?
先看史书《三国志 董昭传》记载:及关羽围曹仁於樊,孙权遣使辞以“遣兵西上,欲掩取羽。江陵、公安累重,羽失二城,必自奔走,樊军之围,不救自解。乞密不漏,令羽有备。”太祖诘群臣,群臣咸言宜当密之。昭曰:“军事尚权,期於合宜。宜应权以密,而内露之。羽闻权上,若还自护,围则速解,便获其利。可使两贼相对衔持,坐待其弊。秘而不露,使权得志,非计之上。又,围中将吏不知有救,计粮怖惧,傥有他意,为难不小。露之为便。且羽为人强梁,自恃二城守固,必不速退。”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率军围攻樊城,曹仁被打的挺不住了,派人向曹操求援,司马懿献计,让曹操勾结孙权,从后方偷袭关羽。许孙权以利益,作为条件。
孙权同意了,派遣使者对曹操说:“我想要派兵向西攻夺江陵、公安,关羽丢了这两座城池,一定会逃走,这样,关羽对樊城的包围就会自行解除。请对这个计划保密,不能泄露,让关羽有所准备。”
曹操询问众臣该怎么办?众人都说应当保密。这时,董昭说:“军事上的事情注重权变,随机应变。现在,应该表面上答应孙权,为他保密,但实际上要把消息泄露出去。关羽听说孙权出兵攻打江陵和公安,如果退兵,樊城的包围很快就能解除,我们获得利益,而且,还可以使孙权和关羽打起来,我们坐等他们打到最后疲惫不堪。如果我们保密不泄露,让孙权的计划实现,那不是上策。另外,被围的樊城兵士如果不知道外有救兵,想到粮食快没了,会害怕,倘若有了其他的想法,造成的不利后果也不会小,所以,还是泄露这个消息对我们有利。并且关羽为人强横,倚仗江陵、公安二城防守坚固,肯定不会立即退兵。”
董昭的这个建议可以说非常厉害,一石二鸟,一箭双雕,是坐山观虎斗,让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坐等关羽和孙权两个人打起来,我们还费那个劲干吗?等关羽和孙权打的两败俱伤,我们再出手。
果然,曹操采取了董昭的建议。 《三国志 董昭传》记载:太祖曰:“善。”即敕救将徐晃以权书射著围里及羽屯中,围里闻之,志气百倍。羽果犹豫。权军至,得其二城,羽乃破败。
曹操说:“好。”于是,命令徐晃把孙权的信射到围困樊城的关羽军营中,城里的人知道了这个消息,斗志倍增。而关羽得知消息,果然犹豫不决。等孙权拿下了江陵和公安两座城池,关羽遭到惨败。
如果曹操不泄露孙权的密信,说不定关羽军心不会散,就算丢失江陵和公安,但斗志还在,说不定丢了后方,无家可归,也会让士兵背水一战,如当年项羽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没有了退路,只能奋力一搏才能有一线生机,不打下樊城也是死,打下樊城还有活路,干吗不拼命?这样说不定樊城可以打下来。
而董昭让曹操泄孙权的密信给关羽的这个毒计,可以说是釜底抽薪,关羽军中得知后方已经被孙权占了,没了斗志和凝聚力,这一计直接瓦解了关羽的军心,关羽军心遂散,就此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