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有着许多外戚的末日故事,其中著名的就包括了吕禄和吕产的覆灭之路。他们两人本是皇帝的亲戚,却因为谋权篡位而最终走上了覆灭之路。吕禄曾是汉献帝的皇后母亲,但因贪婪而被废黜,吕产则是因谋反而被杀,两人的结局都是悲惨的。这段历史故事告诉我们,权力的诱惑是巨大的,但一旦贪婪膨胀,最终的结局往往是悲惨的。
公元前188年,汉朝的第二任皇帝惠帝刘盈去世。刚刚建立起来的大汉王朝面临着权力真空的危机。这个时候的汉帝国,存在着三股较强的势力:其一为吕后,作为皇帝的亲生母亲,在刘盈生前,吕后已经掌控了朝政;其二是和刘邦一起定鼎天下的功臣集团,以陈平等人为首;其三则是刘姓诸侯王。

吕后剧照
三方对于此时的朝政都表现出了无比的关注。
吕后是最落寞的那一个,毕竟承受着中年丧夫,老年丧子的打击。但是,在权力欲的控制之下,吕后却并没有过分的悲伤。
史书记载:哭而不悲。
应该说,在吕后的心中,权力欲是要超过包括亲情在内的任何感情。不然,她也不会把自己的亲外孙女嫁给自己的儿子,导致刘盈连个嫡子也没有。
可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帝去世了,她掌控朝政的合法性也就没有了。在此刻摆在吕后面前的无非就是两条路:要么,交出权力安享晚年,要么继续在政治的舞台上与一群男人尔虞我诈。
显然,作为女强人的吕后,选择了后者。而他的这一决定,无疑把吕氏一族,推向了万丈深渊。
一、吕后最后的倔强:权力真空,就把所有的权力都归在吕氏一族
破局之道,在于张辟疆。张辟疆,张良的儿子。他在惠帝去世之后找到陈平,提点陈平,知道为什么惠帝去世,吕后连一滴眼泪都没有掉么?是因为吕后此时并不在意惠帝的后事,他现在害怕你们功臣集团势力太大,担心有变。
话说完之后,陈平心里一惊,莫非要借着皇帝去世,大开杀戒?当年韩信,可是死在了吕后的手中。
张辟疆顺势言道:今请拜吕台,吕产为将,将兵居南北军,及诸吕皆官,居中用事,如此则太后心安,君等幸脱祸矣!如何打消太后的疑虑,以你们的名义,把军权交给吕后的两个侄子,把吕家人都封了官,吕后就安心了,你们也就平安了。
陈平同意且照做了。
吕后剧照
之后的政局,吕后拉来一个小孩子,据说是刘盈的子嗣,被立为皇帝,吕后以太皇太后的名义临朝称制。
同时加封吕台为吕王,吕产为梁王,吕禄为赵王,吕台的儿子吕通为赵王。吕家,满门朱紫。
与之同时进行的是,吕后对刘邦儿子们的处理。赵幽王刘友,赵共王刘恢,燕灵王刘建,都被杀掉。刘建最惨,不但自己被杀,儿子也被吕后处决,封国也被废掉了。
当然,有漏网之鱼。比如代王刘恒,刘恒在做皇帝之前可谓相当低调。不显山露水,因此刘恒属于吕后特别放心的那种,因此在刘盈去世之后,吕后还想给刘恒换一个好的封国,被刘恒拒绝,表示要为大汉世守边疆。吕后自然无比放心。
之后,吕后也对于朝堂官员进行了一系列的洗牌。坚决反对给诸吕封王的王陵,被明升暗降;请求为诸吕封王的陈平则被安置在了宰相的位置上。当然,另一位宰相是吕后的男宠审食其。
看似平稳地渡过了惠帝去世所留下的权力真空,但是这样的平衡是很危险了,它以吕后为爆破点,吕后在,一切安好,吕后一旦有事,恐天下有变。
二、白马之盟:诸吕灭亡的丧钟
我们知道,刘邦去世之前曾和诸王功臣盟誓: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因此吕后的种种做法,无疑打破了这个盟约。尽管吕后手腕毒辣,但是依旧有反对她的声音。
此人便是王陵,在封诸吕为王之时,王陵就提出了反对意见,同时严厉申斥了那些附和吕后的功臣。也正因为此,王陵被吕后逐出了决策权。
不过,陈平答复王陵的一句话,说得还是相当耐人寻味。于今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夫全社稷、定刘氏之后,君亦不如臣。
看来,陈平等人早已想好了破局之策,他们在等,等待破局的机会。
公元前181年七月,吕后病重,病榻上的吕后不曾想念他故去的丈夫和儿子,而是匆忙地安排后事,封赵王吕禄为上将军,统领北军,吕王吕产统领南军,并再三嘱咐几人:我即崩,帝年少,大臣恐为变。必据兵卫宫,慎毋送丧,毋为人所制。
吕后不愧是政治高手,她的敦敦教诲可以说切中要害,在掌握军队的前提下,任何事情,做得都会很从容。
吕后去世,遗诏封吕产为相国,将吕禄之女嫁给小皇帝,保持吕家的外戚身份,强化对于小皇帝的控制。看起来,吕后已经嗅到了危险,只不过她没有办法去解决了。
吕后去世之后,很快第一轮冲击应声而至。对于吕后最愤怒且最无奈的集团,在吕后去世之后发出了报复的最强音。
而诸吕,也可是进入灭亡的倒计时。
三、吕后看重的吕家后人,事实证明,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自然是刘氏集团,不过出人意料的是,作为先锋,讨吕的主要人物并不是刘邦的子嗣,而是刘邦的庶长子齐王刘肥的三个儿子,刘襄,刘章和刘兴居。
刘兴居此时在长安,他得知吕后去世的消息最后。马上做出反应,派人把消息带到齐国,希望齐王刘襄和刘章做出反应。刘襄得到消息之后,马上布置,紧接着开始进行讨伐诸吕的行动。
他们似乎带着亡父的怨恨,当年齐王刘肥作为庶长子,是如何被吕后逼得生不如死,郁郁终生的,想必他们心里也都明白,再者,作为长子却不能成为皇帝,自然心里也有不平。
齐王起兵,他们兄弟三人有密谋,事成之后,立刘襄为敌。
需要强调,刘兴居在长安城内,也取得了功臣们的支持,尽管我们无从得知功臣们是否支持立刘襄为皇帝,但有确凿的证据表明,他们答应了刘兴居,事成之后刘章、刘兴居二人封王。
刘襄领兵西进,政治经验匮乏的吕家人迅速乱了马脚。相国吕产居然派灌婴阻击刘襄。这是一个利令智昏的决定,作为开国功臣,灌婴不但有功臣集团的背景加持,且有极强的领兵作战能力。更要命的是,灌婴不是吕氏集团的成员呀。
吕氏,即将灭亡。
灌婴领兵至荥阳,这个地方曾是楚汉争霸的要地。对上控制关中平原,同时俯冲华北,是兵家必争之地。但是,灌婴占据荥阳之后再也没有走一步。灌婴强调:诸吕将兵居关中,欲危刘氏而自立。我今破齐还报,是益吕氏资也。
我有能力灭掉齐王刘襄,但是我不会这么做,因为我不是吕氏集团的人物。随后,灌婴与刘襄进行谈判,最后达成共识:以待吕氏之变而共诛之。
灌婴不动,刘襄也不动。刘襄希望以武力夺取帝王的计划落空,而吕氏以武力消灭刘襄的计划也落空。看来,鹿死谁手,还是要等功臣集团的选择。
陈平和周勃出动了,这个人一个有智,一个有勇,短时间内就将吕家控制的南军、北军,拿到了自己的手里。
非常著名的“郦寄卖友”发生于此,郦商的儿子郦寄是功臣集团唯一能与吕家说得上的话的人物,郦寄还是吕禄的好朋友。陈平派人绑架了郦商,威胁郦寄让其劝吕禄交出兵权。无奈之下,郦寄这能去找吕禄谈判。
吕禄居然听信了郦寄的鬼话,把南军的兵权交了出去。
至于北军,周勃只身闯入北军,高喊拥护吕氏的,袒露右臂,拥护刘氏的,袒露左臂,结果全军皆袒露右臂。
吕禄仓促间交出兵权,甚至没有和吕产商量。吕产并不知道事情危急程度,只知道功臣集团有异动,决定拼死一战。但此刻的吕产,却无法见到皇帝。
本来自己挟天子以令诸侯,到头来自己却成为了叛军。
朱虚侯刘章在此刻配合功臣集团,先后杀掉了吕产,吕更始。
败局已定,周勃下令逮捕吕氏男女,不分老幼。吕禄被斩,吕嬃被笞杀。
吕后用尽半生布置的政局,一夜之间被瓦解。
从这件事上不难看出,每个王朝开国伊始,很难会出现外戚专政,原因很简单,这帮官二代,无法应付老谋深算的功臣集团。
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后人做罪人。
您觉得呢?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