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一个勇敢、智慧且虔诚的僧侣,在唐太宗的支持下,踏上了以求法为目的的西行之路。他历经千辛万苦,跋涉万里茫茫的荒漠与山川,越过沙漠和冰川,穿越众多国家和河流,历经磨难和考验,终于在取经途中领悟到无上的智慧和博大的胸怀。这段西行求法的传奇故事,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真理与智慧的道路,不畏艰难困苦,坚定信念向前行。

今日(农历二月初五)是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中国佛教法相宗创始人 —— 玄奘大师圆寂日。玄奘法师圆寂一千三百六十年。
玄奘此毒身深可厌患,所做事毕,无宜久住。愿以所修福慧回施有情,共诸有情同生兜率天弥勒内眷属中奉事慈尊,佛下生时亦愿随下广作佛事,乃至无上菩提。
——玄奘大师最后遗言。
唐太宗赞玄奘大师:
“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
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
超六尘而回出,只千古而无对”。
成都 · 文殊院之玄奘大师顶骨舍利来历!
玄奘大师的顶骨舍利来历不凡,近代在南京发掘出土后的流传又扑朔迷离,众说纷纭导致以讹传讹弥久…… 今日恭逢壬寅年·二月初五 大遍觉法师 玄奘圆寂日!
唐太宗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玄奘自印度取经归国,深受唐太宗李世民的器重,常诏玄奘大师同住玉华宫消夏避暑。其间,李世民为玄奘翻译的《瑜伽师地论》做序,即为《大唐圣教序》,奠定了佛教在唐王朝的崇高地位。唐太宗李世民逝世后,唐高宗李治改玉华宫为玉华寺,并赐予玄奘为译经场所。玄奘在此四年时间共译经682卷,包括佛教的重要典籍《大般若经》,直到生命的尽头。
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黄巢起义攻入长安,因垂涎兴教寺的唐三藏灵塔丰厚陪葬品,因此火烧兴教寺,玄奘灵塔亦被毁。幸得僧人及时将玄奘灵骨携至终南山紫阁寺,建五层灵塔(宋元佑七年,即公元1092年,改建为七层)供奉起来,之后顶骨舍利一直供奉在紫阁寺。
北宋宋太宗端拱元年(公元988年),金陵(今南京)天禧寺住持演化大师可政来到终南山紫阁寺,因缘得玄奘顶骨舍利一部分,带回南京天禧寺在寺东侧建塔供奉。
明太祖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天禧寺已经更名为长干寺,玄奘舍利塔由寺东侧迁至南侧。明成祖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明成祖朱棣为了纪念亡母,在天禧寺原址按照皇家最高标准建大报恩寺,并在玄奘三藏塔墓前建三藏殿。
清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太平天国的战火摧毁了大报恩寺,三藏塔也被损毁,玄奘大师的顶骨因此长眠于地下,消隐在历史的长河中。
1942年12月23日,驻扎在南京中华门外的日军高森隆介部队在原是大报恩寺的金陵兵工厂平整土地,准备建造所谓的“稻荷神社”。挖掘过程中,在地下3.5米深处发现一石椁,石椁内藏一石函,石函两侧刻有文字,记载唐玄奘遗骨辗转来宁的迁葬经过。一面为:“大唐三藏大遍觉法师玄奘顶骨早因黄巢发塔今长干演化大师可政于长安传得于此葬之……”另一面为“奘法师顶骨塔初在天禧寺之东冈,大明洪武十九年……迁于寺之南冈三塔之上……”。于是,玄奘顶骨舍利再现人间。
玄奘顶骨舍利的现世,吸引了众多人士的觊觎,从此玄奘舍利开始不断被分奉,离开南京辗转至国内和日本各地。
1943年秋,在白坚(后改名白隆平)的努力下,通过春日礼智的协助与汪伪政权和日军交涉,同意了移送部分玄奘顶骨舍利至北京供奉的请求。1943年12月28日,在南京国府大礼堂举行了北平分受典礼。1944年1月3日,白坚等人护送玄奘顶骨舍利(共三粒及一些骨粉)前往北平。4日下午经停天津停留参拜一日后,于1月6日下午抵北平后供奉在北海团城玉佛殿。同年,其中一粒玄奘顶骨舍利,藏入北海公园大圆镜智宝殿处新建的三藏塔下。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6年,北海公园三藏塔因汉奸王揖唐捐建而被拆除,玄奘顶骨舍利移奉至移至广济寺,最后供奉在法源寺大遍觉堂(又称净业堂,现为毗卢殿)的地宫中。“十年文化运动”期间,法源寺遭遇严重破坏,这枚玄奘灵骨舍利也因此遗失。
抗战胜利之后,白坚将自己私藏的一枚玄奘舍利(北京分得的三枚舍利中的一枚)带至成都。1949年12月,成都解放前夕,可能是白坚预感曾同日伪关系密切的他或许前途不测,因此匆匆来到华西大学南台村著名学者蒙文通家中,将其私藏的一枚玄奘舍利及其手稿《唐三藏法师玄奘灵骨隐显转移之迹》托付蒙文通,转交给成都能海法师(解放后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供奉于成都近慈寺。
1951年,川西土改中,近慈寺的玄奘顶骨舍利被当做地主浮财被没收,幸得蒙文通先生和时任川西文教厅长张秀熟努力,写下公函派工作人员将舍利保存到川西博物馆。1962年,成都大慈寺开放,这枚玄奘舍利被移送至此保存。1966年,舍利被移送到成都文殊院供奉。“十年文化运动”期间,文殊院前任方丈宽霖法师为保护顶骨终日将其缠在腰间,这才使顶骨度过特殊时期,保存至今。
玄奘年少时曾在成都学习五年,并于唐高祖李渊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春在成都正式受戒剃度。因此,玄奘一枚顶骨舍利在成都供奉也是得其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