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马车是怎么减震的?坐久了会屁股疼

  “伏兔”又称“屐”,是古代车辆上连接车厢底板与车轴的物件。因其形状像兔伏,故得此名。根据《车制图解》的解释,车辆上装有这个纵向置于车轴上的装置,车辆在高速行驶中才能保持车身的稳定。《释名》中还形容这个装置“似人屐也”。车辆上就像人穿上鞋走路一样需要装上“伏兔”。

  木制车辆。这不是专门来减震,但有一定的减震效果。木质材料本有韧性,可以起到缓冲效果。包括车轮、车架等,结合处有微小活动空间。有的车板是类似于一个大筛子,减震效果不错。如果直接坐在车板上,路途遥远的话,屁股就颠破了。古人一般会在车内铺上较厚的褥子,再放个厚点儿的软垫,好像弹簧床一样,正常走的话很舒服。

  奚车在唐宋是非常出名的,很多人未能有一辆奚车而感到自豪,袭人造车也成了一项产业,辽宋都像他们购买奚车。这应该是古代造车技术的最高水平了。但是奚车仍无减震构造,从料带比划里可以看到奚车的大致样子。该画中的奚车,前宽后窄,车毂较长,车轮略大,车轴则较短。辽史记载契丹之车,皆资于奚。

  最后来说说商贾。他们虽然有钱,但是地位很低,限制很多,所以说他们坐的车也和老百姓的差不多,他们可能注重的也是车的商用作用啦。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