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曾言:一心入仕,为何总是失之交臂?这句话道出了许多人心中的困惑和无奈。有的人一直努力奋斗,却依然难以如愿以偿;有的人志存高远,却受制于种种因缘际遇。命运如同一场无法掌控的戏剧,让人在其中颠沛流离,不知道何时才能真正获得自己所期望的成功和成就。
一心入仕的孟浩然,为什么总是与命运失之交臂?
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诗祖建安,宗渊明,冲淡中有壮逸之气。后人将孟浩然与王维并称为“王孟”,可是与王维不同的是孟浩然一生不曾入仕,困顿于仕途,只有隐居于山水。
那么,如此有才华的孟浩然为什么就不能步入仕途获得一官半职呢?我们从他的经历说起:
唐永昌元年(689年),孟浩然出生于襄阳城中一个薄有恒产的书香之家。公元712年,孟浩然开始辞亲远行,漫游长江流域,广交朋友,干谒公卿名流,以求进身之机。先后有宰相张说、张九龄,状元王维都看好孟浩然,为之举荐,但最后都没有成功。
公元717年,孟浩然游洞庭湖,干谒张说,作《岳阳楼》诗以献,张说很欣赏孟浩然。
公元724年,孟浩然36岁,韩思复任襄州刺史。卢馔为襄阳令,浩然与之为忘形之交。因玄宗在洛,便往洛阳求仕,滞洛三年,一无所获。
公元727年,孟浩然已经年近不惑,第一次赶赴长安进行科举考试,结果但名落孙山。
在京期间,孟浩然和王维一见如故,成为至交。一次,他私自邀孟浩然到宫中谈诗论文,不料皇帝来了,孟浩然只好躲到了床下,却被唐玄宗发觉。唐玄宗早就听说过孟浩然的才名,就问他道:“孟卿朕是早闻尔名,可诵近作博朕一笑否?”孟浩然略加思索吟了一首《岁暮归南山》:“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敞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皇帝一听不高兴了,明明你自己不求仕进,朕什么时候遗弃过你呢?于是唐玄宗当即下令:“放归南山。终生不仕。”
公元729年,孟浩然离开长安,辗转于襄阳、洛阳,夏季游吴越,与曹三御史泛舟太湖。曹三御史拟荐浩然,浩然作诗婉言谢绝,次年游玩于江南的名山古刹。
公元734年,孟浩然再赴长安求仕。昔日好友张九龄当时升任中书令,可以说位高爵显了。这时孟浩然已经45岁了,还没考中进士,也没当上官,但心中对仕途的向往依然如故,他想到了这位老朋友,于是,写下了这首干谒诗的代表作《临洞庭上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无果返回襄阳。”结果并没有得到什么收获。
公元735年,韩朝宗为襄州刺史,十分欣赏孟浩然,于是邀请他参加饮宴,并向朝廷推荐他。结果恰好故人至,剧饮欢甚。或曰:“君与韩公有期。”浩然叱曰:“业已饮,遑恤他!”卒不赴。朝宗大怒,于是辞行不再理睬孟浩然。
后来孟浩然患背疽,卧于襄阳,公元740年,王昌龄遭贬官途过襄阳与孟浩然相见甚欢,因纵情宴饮,食鲜疽发去世。
这就是孟浩然坎坷的一生,在唐朝像他这样有名气有才华的大诗人,一生蹉跎不曾入仕也是很罕见的,不知道命运为何一再与孟浩然失之交臂。从孟浩然的这些故事中,很多人说孟浩然是一个情商不高,缺乏急智的人,当皇帝垂青他的时候,却没有抓住机会,还触碰了皇帝的逆鳞。但是,一个人错失了一次机会尚可理解,而一次次机会都没有把握好或者主动放弃掉,这就很难了,说到底还是性格的原因,所谓性格即命运。
例如孟浩然寄情山水游历,拒绝曹三御史的拟荐,孟浩然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拒绝被人带节奏的人,他或许数年的奔波求仕,心过于累了,于是寄情山水以自娱,放松身心。但是既然你想当官,就由不得自己的心意,又怎么能放弃这样大好的机会呢?
我们也看到了孟浩然纵情诗酒,注重朋友之情,而放弃与韩朝宗的约会,而且事后还毫无悔意。或许这正是孟浩然正直和可贵的地方。
孟浩然一心向往仕途,但骨子里还是向往隐居闲适的生活,这从他的山水田园诗也可以看出来,“为多山水乐,频作泛舟行”。房日晰先生在《略谈孟浩然诗风的清与淡》一文中指出:“纵观孟诗,其诗风之淡,大致有三:一为思想感情的淡,没有激切的情绪的流露;二为诗意表现的淡,没有浓烈的诗意的展示;三为语言色彩的淡,没有绚丽色彩的描绘。”或许在孟浩然的内心深处并没有做好做官的准备,才会一次次与机会完美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