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雍正王朝历史上,魏东亭以其忠诚与坚毅而著名。他的故事向世人展示了一种难得的忠诚与坚定。魏东亭宁死也不向康熙说明欠款原因的举动,让人不禁想要探究他内心深处的坚韧和忠诚是如何塑造成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物形象的。
引言:《雍正王朝》里魏东亭作为一朝老臣,康熙的封疆大史,一辈子跟随康熙爷南征北战,几十年的过命交情,功勋卓著;作为康熙爷的伴读书童,自小与康熙建立了深厚的关系,属于康熙的亲信;一生都在追随康熙,尽忠守护康熙,即是君臣,又是玩伴。他在朝廷当了一辈子的宠臣、红人、功臣,其把握时局的能力自然超乎常人。但最后竟然被国库欠款给逼死,一条白绫送终,也是令人嘘嘘、哀叹。
魏东亭为何宁死不愿向康熙说明欠款实情?这首先要从他和康熙的关系说起。
一、魏东亭和康熙之间的复杂关系话说这《雍正王朝》中的魏东亭本是作者二月河虚构的人物,原型是曹雪芹的祖父江宁织造的曹寅,之所取这个名字,也是作者玩得一个文字游戏,历来曹魏连称,以曹代魏,而曹曹寅字“栋亭”,作者以形近字代替称“东亭”。所以历史上的曹栋亭也就成了电视剧中的魏东亭,这是题外话,今天不谈。
在剧中,魏东亭是玄烨(康熙)的老师魏承馍的儿子,他有自幼是康熙的伴读书童,打小就跟康熙一起嬉戏打闹,两人相伴成长,这交情就是穿一条裤子长大的发小。
魏东亭不仅聪明好学,而且弓马骑射特尤为擅长。康熙八岁登基,立马就封他为四品带刀侍卫,主要职责就是保护康熙的安全,作为贴身侍卫,时刻陪伴在其左右。康熙对他的信任和看重,不言而喻,可谓是主仆情深,基情满满。
康熙十四岁亲政,当年的辅政大臣鳌拜专权,在朝堂无视康熙,康熙的权力被鳌拜架空。之后诛杀鳌拜行动中以魏东亭为首的大内带刀侍卫,与鳌拜进行了殊死战斗。魏东亭还差点丢了性命,经此一战,康熙更加信任他,主仆之间的情义越发深厚。
成年后的魏东亭还跟随康熙平定三藩,剿灭明朝朱三太子乱党,就连权倾朝野的明珠与索额图,见了他也是要毕恭毕敬,并且在其功成名就、致仕还朝的时候,还被破格加封为“毅亲王”,可见康熙皇帝对其的信任与厚爱尤为真切。
就是这样一位皇帝身边的红人,曾经担任过四省海关总督,主管海关贸易往来。水路可是国家运输的主动脉,每年旺季至少有4万艘粮船与上万艘商船,都在魏东亭手上讨生活。
这可是清朝最肥的官职,稍微雁过拔毛,就会财源滚滚。就连魏东亭本人也承认,在任的这些年他确实攒下了不少的家当,虽说不是赚的盘满钵满,能够尽享人间的荣华富贵,但是保证此后几代的不愁吃喝还是不成问题的。
二、为何会欠下巨额债务?但他怎么还会欠下户部巨额债务?这事儿还就真和我们康熙爷有关系,
剧中康熙六次南巡,五次都住在了魏东亭家中。为了让康熙满意,魏东亭必然是要尽皆全力,不计回报的投入,少不了吃穿用住各方面都要向皇宫看齐,豪奢程度自然不用言语,一时间魏家也因此风光无比。
皇帝到他家住,这天子的安保问题也是重重中之重,据说当时街面上的老百姓大部分都是魏家打点的安保人员乔装打扮的。这些开支庞大而不可计算,哪是他能承担的?于是就只能凭借自己的一份老脸去户部借钱了,户部自然知道为何借钱,也不为难,悉数借给他,亏空就越落越大了。就这样搭进去不少的银两,就此落下了亏空。康熙的“南巡”瞬间让魏东亭从“富翁”,变成了“负翁”。
有人就说,既然如此,魏东亭完全是可以伸手向康熙把这份投入要回来的,或者退一步来说,就是他亲自向户部陈述缘由,也不是得不到报销与补偿。
其实并非如此,你想想,他和皇上的关系既是主仆、君臣、又是兄弟发小,某种层面上也算是亲戚。举个例子你家一个位高权重的亲戚(关键你还是靠他吃饭营生)到你家里玩两天,你为了撑面子,穷尽奢华,入不敷出,最后你好意思问他要钱?就是你兄弟到你家去玩几天,你也不好意思说:这个开支麻烦你补给我!
所以我们老魏也只能打肿脸充胖子了。
一方面,按照魏东亭的说法,他自觉深受皇恩,因此用自尽的方式回报康熙对其的厚爱本就是他做为臣子的分内之事。
另一方面,就是他与康熙皇帝的关系太过于特殊,如果他还要伸手向朝廷要银子的话,不仅会让自己在朝堂之上饱受非议,就连康熙皇帝也会颜面无光。
而不管康熙皇帝知不知道其中的原委与内情,魏东亭的债台高筑与他的南巡下榻都脱不了关系。在这之后他也没有进行过问和核查,使得魏东亭的债务问题一直被遗留了下来,不过也有可能是皇帝认为他给了魏东亭清朝最肥的官职,应该支付的得起他下榻的费用。但无论如何让,债务这事儿康熙皇帝是难辞其咎,他是主力分子。
另一方面,雍正在魏东亭的灵堂之上,大肆痛斥魏东亭子孙们的生活奢靡、挥霍无度;光在喝花酒、养小妾上的开支一年就要以万来计算,并将他们批判为是“不孝子孙”。
之后,在康熙对魏东亭的死深感内疚的时候,张廷玉也用“教子无方”和“不善持家”来评价魏东亭。
的确,魏东亭在处理家庭内部问题上的不善,使其无法维持生计的原因,但是,真正让他落下如此亏空的人,并不是他自己以及他的子孙们,而就是康熙皇帝本人。
所以,你让魏东亭是去向康熙要这份钱,这不就是打康熙的脸面吗?以他的城府和手腕,能不明白这职场的潜规则吗?所以不是魏东亭不要,他是不敢要,更不能要。
反过来再看看雍正王朝追缴国库这出大戏的背景,此时国库空虚,边疆战事连连、黄河水患不断、天灾人祸接连不断,都需要大笔的钱财,所以借此机会整顿官史也是迫在眉睫。康熙也明白现在朝纲已腐败不堪,几位皇子阿哥买院子、修戏台挥霍无度,就连自己最心爱的太子也在卖官鬻爵敛财。
这种状态下康熙在朝堂上发出了“灾患如此,皆因人事不修;人事不修,上天才降灾祸,宗室同体,这水今天淹的是百姓,明天淹的就是这紫荆城”。所以,康熙想要杀鸡给猴看,需要一个反面教材来震慑众人,毫无疑问肯定不是和他感情颇深的魏东亭。
但由于此时老四还不具备帝王的能力。
一是情报的不到位,该查的未查该追得未追。未去深入全面调查这些官员们的营生勾当,没抓住借款之人的把柄劣行,所以众人有钱也不还最终只收缴了三成债务。比如桑配,借户部10万两银子,每月坐收伍仟两;邓元芳,图伦升利用漕运的船做买卖,每次进项都在万两以上。这些可以拿来开刀做鸡的贪官都没有查,反而让康熙痛失魏东亭,呜呼哀哉!四爷你可长长心,你爹对你寄予厚望啊!
二是讨债方法不妥,有些可以缓一缓的,他却没有量情度势。也未达到我们康熙的整治朝纲期盼。加上田文镜这个愤青也是对于魏东亭也是逼迫太急。几位阿哥也为了夺嫡在背后互相拆台,魏东亭反倒成为一颗身不由己的棋子,最后成为康熙意料之外的那只有着反面教材使命的鸡了。晚年痛失挚友的心情不好受啊。
虽然魏东亭一直在到处凑钱换在,但王公大臣们及文武百官,对于这个即将退休的老臣,也是不愿搭理。最后被落到还不起债务的绝境,他这样的身份和地位,怎么因为这件事能拖累皇上,连累江山社稷,所以他选择悬梁自尽,并以此来告诫那些人,钱国库的钱你们一定得还,舍弃小我,为康熙讨债铺平的道路。
另一方面,他这样的选择,也保全了自己一家老小的衣食无忧,抵消了债务,免除牢狱之灾。一举两得,一个老臣,用自己行将就木的生命,换取国家社稷。难怪康熙会在他死后自责痛心不已,良臣难得啊。
但他一心护主,最终落得这样的结局,不免令人唏嘘悲叹惋惜,也只能说最是无情帝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