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诗人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对话里,他们充分展现了诗人之间的情谊与共鸣。他们以诗为媒介,传达着对生活与人生的独特感悟与理解。他们的对话不仅仅是文字的交流,更是心灵之间的交融与沟通。他们的诗作被后人传颂,留下了永恒的印记,让世人永远铭记在心。
李白与孟浩然的友谊是诗坛上的一段佳话。
二人彼此结识,固然不乏饮酒唱和题诗,共游的乐趣。李白与孟浩然志趣相投,可以说的上是知音了。
孟浩然曾隐鹿门山,年四十余客游京师,终以“当路无人”, 还归故园。
李白也是少年隐居,后来征召到了长安,授予翰林学士,但是受到小人诋毁,被赐金放还。
本诗大致写在李白寓居湖北安陆时期(727年-736年左右),与比他年长十二岁的孟浩然结下了深厚友谊。诗的风格自然飘逸,描绘了孟浩然风流儒雅的形象,所以说吾爱孟夫子,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所称赞。
李白平生雅量高致,同辈人一般不轻易称赞,而对于孟浩然则是倾心仰慕流露于笔端。
开篇点题,我爱孟夫子,他的高尚品德,风流惆怅闻名天下。注意:这里的风流不是我们现代人所说的风流。是指孟浩然卓尔不群的高尚品德,和文学才华。而且,不向世俗低头,一种隐士风情,油然于纸上。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是说孟浩然年轻的时候就隐居不当官,晚年更是隐居山野,与松树和白云为伴侣。
后面两句,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明月夜酒醉非凡高雅,喜欢花草而不仕君王。
高山安可仰,徒此辑青芬。孟浩然不慕名利,自甘淡泊的形象展现于诗歌中。十分的形象,那么读者对于这么一个隐居的高士也是很敬仰。
李白与孟浩然皆曾经隐居,都对当时的社会有一些不满。这也许是他们之间的共鸣吧。孟浩然曾经写了一句诗说:不才明主弃。白首卧松云。隐士风度一般人达不到的。
李白号青莲居士,内心清洁,志向高远。一辈子和孟浩然差不多,都是怀才不遇的类型。所以能够得到共鸣。能够谈的来,也就是知己相遇千杯少,难得也。
(孟浩然)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害羞]
今天就品评这么多。下次会。[可爱]
(图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