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大官抬高米价,为何灾民却感恩戴德?

宋朝时期,大官们抬高了米价,导致平民生活更加艰难。然而,让人惊讶的是,灾民们却对此感恩戴德。他们并没有因此草菲而怨恨,反而将此视为一种恩惠。这种现象背后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呢?让我们来深入探究一下。

相信正在上学的和已经参加工作的朋友们都学过一篇课文,《岳阳楼记》(还没学到的也不用着急啦!早晚会被它折磨的),记得当时学这首词的时候是要求全篇背诵的,那时候被它折磨的真是生不如死啊!

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是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其他内容都忘得差不多了,唯独还记得这两句。表现了作者范仲淹心怀天下,一心为国的情高尚情怀。这也成功勾起了我对于范仲淹的兴趣,不自觉的就想要了解一下关于这位宋代文豪和清官更多的事迹。

宋朝大官抬高米价,为何灾民却感恩戴德?

看了他的生平后我发现他了一个剑走偏锋、用“神措施”赈灾的故事。平时我们看到的影视剧当中如果发现了灾情,一般都是朝廷命令打开官府的粮仓来救济在灾民,这其实效果有限,因为你粮仓再能装也扛不住大批灾民肚子的分化啊。官仓会很快就会空的。

这时候一般就会有一些大善人或者商人自发的帮助赈灾。但其实更多的方式还是官府出面控制米商的米价来缓解灾情。而有一次范仲淹管辖的地区发生了灾情,他赈灾却没有使用这些措施。至于他是怎么做的,且听我细细道来

皇佑二年(1049年),吴中发生大饥荒饥荒,饿死的人不计其数。这时候范仲淹正主管浙西。范仲淹采用了上面说过的方法之后效果不显著。加上一些无良商人囤积货物想借机发一笔“国难财”。疫情长期得不到解决。这时候范仲淹灵机一动,想出了三条救灾策略

1.杭州人喜欢赛龙舟,拜佛。范仲淹利用这一特点,专门举办龙舟比赛,还亲自出席。这一举动,成功的增加了娱乐资源,让那些从事贸易和饮食行业的商人获得了收入。

2.范仲淹召集了很多灾民让他们来翻修府衙和仓库等设施,并且付给他们很低的酬劳。他还召集那些囤积很多粮食的寺庙主持,告诉他们现在劳动力廉价,应该趁机雇人翻修寺庙。支持们也都怀着占便宜的心思雇佣了大批劳动力。虽然工资低,但只要有活干有钱拿就有饭吃,这样一来又有数万人能够吃上饭了。

3.范仲淹还对那些恶意屯粮的商人说:“现在所有人都缺粮食,而粮食属于刚需产品。你们应该把粮价再提高一些。好获得更大的利润!”无良商家一看官府牵头,立马屁颠屁颠的把粮价从每斗120涨到了每斗180。然后范仲淹又让人像周边散布消息说吴中的米都180一斗了。引得周边地区的商家往这里运米,这样一来灾区的米很快就饱和了。米价也最终被稳定在了,每斗100的价格。

就这样,范仲淹通过这三个“神举措”成功解决了吴中百姓吃饭难的问题,缓解了灾情。范仲淹的做法在现代生活在商品经济时代的我们看来还是非常容易理解的。虽然古代不容易理解,但是这种方式还是有一定可复制性的,但是纵观古代那么长的历史,却似乎 只有范仲淹这一例用这种方式解决灾情的。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让这种方法出现的条件非常苛刻,这需要主要负责赈灾的官员是一个像范仲淹一样真心爱民,心怀天下的人。要知道古代的官府还是贪官更多的,不然像狄仁杰、包拯、海瑞这些人也不会流传度那么广。许多官员甚至是和那些无良商户一样想的不是赈灾而是怎样利用灾情把自己的腰包装满。这才是导致古代赈灾困难重重的根本原因!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