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面临灾民饥荒问题时,遵循经济学思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缓解灾民的燃眉之急。在当时,他鼓励人们将余粮交流出售,使市场价格得到调节,有效地缓解了粮食短缺问题。同时,他还创新引进新品种的作物,改进耕作技术,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稳定市场供应。范仲淹的做法展示了他对经济规律的深刻理解和灵活应用,为社会稳定和安定人民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
公元1050年北宋时期,杭州闹饥荒,百姓吃不上饭。时任杭州知州的范仲淹,职位和现在的杭州市长差不多。他不仅帮助粮商提高粮价,而且还与当地富人挥霍无度。
范仲淹雕像
你一看就觉得范仲淹是个贪官是吧?错了,贪官写不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其实范仲淹做这一切都是为了救灾。怎么理解呢?在古代,农业依靠天气。
每隔几年,气温就有一个周期的起伏,最冷的几年都是灾荒年,无非就是富人少赚点。而普通人的一亩贫瘠的土地是没有抗风险能力的,所以任何天灾人祸都会导致普通人的失败。
有积蓄的花钱买粮渡过难关,没积蓄的卖牛卖田变卖家产,直接从有田的贫农变成富家的佃户。没办法。人活着就得吃饭。所以古代荒年往往是富人的丰收年。饥饿无处不在,但他们天天还是吃大鱼大肉。
就在1050年,这一次,杭州当地的富商也成立了自己的粮商联盟,把米价从60文涨到120文,百姓肯定无奈,看看范仲淹有什么高招?开仓救灾粮食肯定不够,等粮商看到政府没粮了,涨价可能更厉害。
不行把所有富商都抓起来,他们有钱有势也没那么简单。要是你该怎么办?咱们就说说范仲淹的解决方案。他先是关闭政府的粮仓,停止发放救济粮,然后以180文一斗的价格从粮商手中大量收购粮食。有钱人看到高兴了就涨价,直接把120文一斗改成180文一斗。
百姓纷纷咒骂范仲淹是个没有人性的狗官。范仲淹没有为自己辩护,而是继续高价收粮。很快,杭州粮价最高的消息散布天下。结果不到一个月,杭州的码头上就挤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运粮船,没有闹饥荒的各地粮商也想借机发财。范仲淹见时机成熟,立即暂停收购,重新开放政府粮仓。
范仲淹
救灾可能不多,但每个人都有份,保证不会饿死。这样就不会有人去市场高价买粮了。更重要的是,外地来的运粮船还停在码头。
晾了他们几天后,范仲淹请全国各地的粮商吃了一顿饭,意思是你要么把粮食运回去,把损失加到往返车费里,你就知道你会损失多少了,要么把它以更便宜的价格卖给政府或者百姓,这样你能够本再少赚一点钱就很好啦。你还运回去折腾什么?结果可想而知,粮食价格秒崩,回到大饥荒前的价格。
这样做够了吗?显然还不够,被富人掏空的人还得想办法帮帮忙。于是,范仲淹想到了如何让当地的富人大摆宴席。今天你主持龙舟赛,明天他出钱请个舞台唱大戏。总之,钱怎么浪费怎么来,你要是不来,那就是不给我留面子,自己掂量掂量。
范仲淹的行动声势浩大,负责监督官员的地方御史直接上书朝廷弹劾他。面对质疑,范仲淹一言以蔽之赚了余钱,造福一般人。说白了就是劫富济贫。其实道理很简单。有钱人有钱,就让他们出钱搞各种活动,尤其是赛龙舟这样的大型活动,不仅能在当地创造海量的就业岗位和需求,还能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游玩。
这种想法和美国经济环境不好,政府搞大型基建项目的时候是一样的。因此,除了各种娱乐活动外,范仲淹还主持扩建寺庙,带头号召下级官员整修府衙。
据沈括《梦溪笔谈》记载,范仲淹在位这一年,每天从事贸易、餐饮、工匠等工作的灾民有数万人。这场灾难持续了好几年,江浙一带只有杭州幸免于难。总的来说,核心思想其实就是四个字,以工代赈。事实上,这种“以工代赈”的思想在中国古代从春秋时期就有了。
齐国闹饥荒的时候,当时在位的晏子,他劝说齐景公给老百姓分发粮食赈灾,但是齐景公不同意,因为他打算建一座宫殿。后来,晏子想了一个一举两得的办法。他命令下属高薪聘请灾民,并故意扩大建设规模,推迟竣工日期。
范仲淹
宫殿建了三年,花费是原来的两倍,但最后保质保量的完成了寺庙,同时也救了灾民。后来的欧阳修,赵卞等人都是这么干的。杭州的苏堤是苏东坡以工代赈的形式修建的。
清朝康熙以后,以工代赈正式纳入国家制度,建立了一套规范的流程。你看,从古到今,个人的善良确实难能可贵,但能让每个人都为自己努力,然后结果是每个人都变得更好,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